正文

本文目录

德国在进攻英国之后为何又把矛头指向苏联了


疯狂的“巴巴罗萨”计划
征服苏联,独霸欧洲是希特勒蓄谋已久的阴谋。早在法国投降之时,德国人就开始着手侵略苏联的计划。1940年12月28日,希特勒发布了第21号训令,正式确定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侵略计划。计划的目的是:在对英的战争结束以前,以坦克、摩托化部队及航空兵部队突施“闪电”式的突然袭击,分割围歼苏联西部苏军主力,尔后向战略纵深发展进攻,攻占列宁格勒、莫斯科和顿巴斯,前进至伏尔加河、阿斯特拉一线,于1941年入冬前结束战争。为实现这一计划,德军集中了181个师又20个旅共550万人,坦克4300辆,火炮47000余门,飞机4980架,以及192艘舰艇,并将这些力量编为3个集团军群和3个独立行动的集团军,准备在3个战略方向实施进攻。计划的基本部署是:
北方集团军群,辖第十六、第十八集团军和坦克第四集群,共29个师,由莱布元帅指挥,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以东向列宁格勒总方向实施进攻,消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苏军,占领苏港口,使苏联舰队失去基地。
中央集团军群,辖第四、第九集团军和坦克第二、第三集团军,共50个师又2个旅,由博克元帅指挥,在波兰的华沙向布列斯特、明特克方向突击,围歼白俄罗斯境内的苏军,尔后直指莫斯科。
南方集团军群,辖第六、第十七、第十一集团军,罗马尼亚第三、第四集团军,坦克第一集群和匈牙利一个快速军,共57个师又13个旅,由龙德旅泰特元帅指挥,自波兰的赫尔姆向基辅方向进攻,攻占基辅以南地区的第聂伯河渡口,消灭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的苏军,然后向顿巴斯发动进攻。
德军的挪威集团军以及芬兰的东南集团军、卡累利阿集团军,共21个师又3个旅,在挪威和芬兰境内展开,配合北方集团军攻占列宁格勒。
为了确保能够一举拿下列宁格勒,希特勒任命曾经指挥德军突破法国马其诺防线的陆军元帅冯·莱布为北方集团军群指挥官,莱布统率的兵员达70万人,配备了1200架飞机、1500辆坦克、12000门火炮,并限令莱布务必根据“巴巴罗萨”计划的规定日期,在1941年7月21日之前拿下列宁格勒。希特勒甚至狂妄宣称,届时他不仅要前往列宁格勒皇宫广场检阅军队,而且还要在列宁格勒阿斯托里亚饭店举行盛大的“祝捷”宴会。
为何希特勒对列宁格勒如此重视?原来,希特勒统帅部认为夺取苏联这一重工业中心和海港具有特殊意义。占领涅瓦河上的这座城市,可以掌握整个波罗的海的主动权,控制十条铁路线,尤其是控制那条把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同苏联其他一些经济地区联结起来的十月铁路线,在国际上有重要意义。从政治上、军事上看,占领列宁格勒并同芬兰军会合,可以使法西斯同盟更加巩固,迫使其他一些处于动摇不定的国家加入反苏战争。同时,为了保证进攻莫斯科所必要之兵力,可把用于攻占列宁格勒时用的第四坦克集群的所有坦克和机械化兵团抽调出来。
苏联缺乏足够的警惕
“巴巴罗萨”计划制定后,德国法西斯在策略上玩弄了“海狮骗局”,以假乱真,麻痹苏联。希特勒曾说“要把进攻俄国造成历史上的最大骗局”。为此,纳粹千方百计地采取伪装和欺骗的手段,迷惑苏联。希特勒在英吉利海峡和加莱海峡沿岸,集结了大量的渡海和登陆船只、器材;在海岸上装配了许多假火箭;军队进行了频繁的登陆演习;甚至把大批的德军调到苏联边境也说成是进攻英国而来到东方休息调整。临战前,希特勒一反常态,在宣传上停止了对苏联的攻击,把斗争矛头集中指向了英国。就这样在“海狮计划”的掩盖下,德军早已把大批兵力集结在苏联的边境上。准备工作在1941年5月15日以前要求完成。
1939年3月,斯大林针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已经开始的形势,明确指出德、意、日结盟的侵略性,以及西方国家企图“祸水东引”,怂恿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危险性,号召苏联人民必须从各方面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斯大林为了赢得更多的时间作战争准备,先后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与土耳其签订互相保持中立条约。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又通过军事、政治、外交途径,将西部国界线向西推移。并认为国界线的西移将使德军东犯必须从更西的几百上千千米开始。苏联还在经济上和兵员上都作了充分准备,加快了农业和工业发展速度,并有一大批军事工厂开工生产,在兵员上,1939年颁布了《普通义务兵法》,延长服役期。在战略计划和兵力部署上,为对付德军的侵略,苏军总参谋部作了详尽部署。在战争爆发前,苏联为加强战备和西部边境防线,战争爆发时,苏军在西部边境总共有149个师的兵力。但苏联最高当局对德国发动侵苏战争的时间和规模却严重估计不足,苏联西部边界地区的工事也未完成,苏军对敌人的突然袭击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也缺乏组织和实施战略退却的训练,缺乏对付敌人集群坦克的有力措施,造成了苏军在战争初期的严重失利。
希特勒大兵压境
1941年6月22日拂晓,一千多架机翼上涂有纳粹标志的飞机闪电般地闯入苏联领空,对苏联腹地的机场、军事指挥部和交通中心泻下瀑布般的弹雨。紧接着,七千多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同时对准早已瞄好的目标开火。一时之间,苏联西部边境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火光冲天……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了。
其中,莱布统率下的北方集团军群,6月22日在大量航空兵的支援下,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向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发起进攻。战斗一打响,德军就轻而易举渡过涅瓦河这一水上天堑,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
在北方战线上,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先头部队第五十六摩托化军,在开战后的24小时内就深入苏联境内40千米。6月25日,德军坦克部队推进到离陶格夫匹尔斯只有70千米的乌提那。6月26日,德军装甲集团的先头部队离维尔纽斯和列宁格勒之间的主要铁路中心陶格夫匹尔斯几乎不到8千米的路程了。至此为止,在短短的4天内,德军装甲部队就翻山越岭、攻城略地,向苏联腹地推进达300千米。
7月1日,随着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首都里加的失守,7月4日,德军又突破奥斯特洛夫-普斯科夫防区内的防线。7月9日,防守普斯科夫的苏军在经过一场血战后不得不放弃该城,退往诺夫哥罗德。于是,希特勒法西斯的铁蹄终于在闯入俄罗斯大地之后踏上了列宁格勒州的地界。
就在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全力推进的时候,部署在列宁格勒北面芬兰一侧的两个芬兰集团军,为了配合德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也于6月底分别在彼德罗扎沃茨克和维堡方向,对苏军北方方面军发起猛烈的进攻,企图从北、东两个方向与德军一起完成对列宁格勒的合围。在这种情况下,进展顺利的德军第四装甲集团军司令赫普纳上将得意忘形地宣称,现在只要一举突破卢加河,他就拿到了打开通往列宁格勒大门的钥匙。
兵临列宁格勒城下
就在列宁格勒面临三面受敌的危急时刻,苏军统帅部于7月10日任命伏罗希洛夫元帅为西北方向指挥部最高军事负责人,日丹诺夫为军事委员会委员(政委),并责成他们两人统一指挥西北方面军和北方方面军的作战行动。
与此同时,指挥部紧急动员百万列宁格勒居民夜以继日地沿着卢加河畔,构筑一条以卢加城为中心,南起希姆斯克,经卢加,北到金吉谢普全长约300千米的卢加防线,并在这条防线上部署了由4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组成的卢加作战集群。其主要任务就是阻滞德军前进,以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在列宁格勒附近周围再构筑第二、第三条防线,也就是为列宁格勒争取尽可能多的准备时间。
1941年8月15日下午6时,德军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突破苏军第一道防线。当德军在卢加防线发起全线进攻时,列宁格勒北面的芬兰军队也以3个师的兵力向列宁格勒围了过来。列宁格勒的局势紧张起来。
8月21日,德军占领楚多沃,切断了列宁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铁路。22日,德第十六集团军在曼施坦因第五十六摩托化军的增援下,不仅解除了几乎被苏军围歼的危险,而且还向前推进到旧鲁萨东南的洛瓦提河畔。8月25日,苏第三十四集团军终因力量悬殊而不得不撤出洛瓦提河沿岸。8月底,德军在卢加防线前遭受重大损失后进至距列宁格勒城南仅20千米的斯卢茨克-科尔平诺地区。8月底,德军占领了列宁格勒东南方向的托斯纳、姆加等地,妄图从东面包围列宁格勒,沿涅瓦河左岸向拉多加湖推进。
9月8日,德军到达拉多加湖南岸,占领了什利谢尔堡,从陆上封锁了列宁格勒。9月16日,位于列宁格勒以南18千米,当年曾是老沙皇避暑胜地的普希金落入德军之手;17日,列宁格勒一条电车线路的终点站亚历山大罗夫卡失守。这时,德军离列宁格勒市中心的皇宫广场仅有14千米,德军的大炮已经能够直接轰击列宁格勒市区了。真可说是名副其实的“兵临城下”了。从此,苏联红军开始了长达900天的保卫列宁格勒的英勇战斗。
拉多加湖“生命之路”
1941年9月8日,德军占领什利谢尔堡,这就完全切断了列宁格勒与苏联各地联系的所有交通线,城内与苏联内地的铁路交通完全被切断。拉多加湖也只剩中间一段仅宽100米的水域不在敌人火力射程内,这是被围的列宁格勒唯一从外界取得粮食和一切必需品的水上生命线。
9月9日上午9时30分,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开始向列宁格勒发动全线进攻。希特勒命令他的法西斯军队,用封锁和不停的空袭和炮击,把列宁格勒夷为平地,并要将这座城市从地球上抹掉。哈尔德建议用饥饿配合德军进攻。
9月和10月,德军对列宁格勒进行了猛烈的空袭,仅10月4日这一天,德军就持续空袭9个多小时。应该说,希特勒的这一着棋是很毒辣的,特别是11月8日德军占领了提赫文后,从苏联内地向列宁格勒运送粮食的运输线完全被切断,它使300万列宁格勒军民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饥饿大灾难之中。
11月下旬,拉多加湖开始封冻,水上运输暂停,这使列宁格勒的粮食供应更趋紧张。9月到11月,居民的面包定量先后降低5次,11月20日降至最低限量:高温车间工人每人每天375克,一般工人和技术人员250克,职员和儿童仅125克。在这饥寒交迫的日子里,死神随时随地都会夺走人的生命,列宁格勒城内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人因饥饿而丧生。正在生产的工人饿死在机床旁,指挥交通的民警饿死在岗亭里,正在抢救危重病人的医生饿死在手术台前,年老体弱的居民饿死在购粮途中……对于自己一手造成的“杰作”,希特勒得意忘形地狂叫:“列宁格勒不久将会出现人吃人!”
形势异常危急!但英雄的列宁格勒人民没有屈服,西北方面军司令员伏罗希洛夫元帅和军事委员日丹诺夫向300万列宁格勒军民发出紧急动员令:“列宁格勒面临着危险,法西斯匪军正向我们光荣的城市--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逼近。我们的神圣职责是:在列宁格勒大门口,用我们的胸膛挡住敌人前进的道路!”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列宁格勒军民不惜一切代价迅速采取果断措施,组织冰上运输。
11月18日清晨,拉多加湖面上刮起了期待已久的西北风,天气寒冷刺骨,至黄昏时分,气温骤然下降了12摄氏度。11月20日,湖面冰层的厚度已达到180毫米。这时,列宁格勒方面军军事委员会认为:形势逼人,时不我待,他们决定立即用马拉雪橇在筑路勘探队员冒着生命危险以标杆标明走向的冰道上开始试验性运输,把堆放在湖东岸列德涅沃转运站的大量粮食和其他急需物资迅速运往西岸的鲍利索瓦-格里瓦车站和拉多加湖车站。
11月21日,修筑在离拉多加湖南岸12千米至13千米的地方,也就是在什利谢尔堡德军炮火射程内的第一条冰上汽车运输干线,经过列宁格勒军民的忘我劳动,终于胜利通车了。第二天晚上,由60辆大卡车组成的第一列车队载着运往列宁格勒的货物从拉多加湖东岸的卡鲍纳出发,经冰上公路驶往西岸的奥西诺维茨。
就是这条后来昼夜通行的冰上公路,在1941年冬季前后,列宁格勒处于饥饿围困最艰难的期间,连接了拉多加湖东西两岸的运输线,成了列宁格勒赖以取得外界支援的唯一通道,因而被列宁格勒军民誉为他们的“生命之路”。就这样,传奇般的拉多加湖“生命之路”,终于使列宁格勒军民战胜了饥饿的威胁,从而彻底挫败了希特勒妄图困死列宁格勒人的罪恶计划。
“火花”战役复仇
兵临城下的德军,在苏军的顽强抗击下,已成了强弩之末。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没有被希特勒的封锁、轰炸所吓倒,也没有因饥饿而屈服。他们在苏共的领导下,一致奋起,同德国法西斯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他们在全城加强了各种防御措施。
英雄的列宁格勒人民是决不会坐以待毙的。自从1941年9月德军兵临城下之后,尽管希特勒能够从望远镜里看见城里圣伊萨克斯教堂的穹形屋顶和海军部大厦的尖顶,但德军却再也不能越雷池一步。经过战斗炮火洗礼的列宁格勒军民,警惕地盯着德军前沿阵地,时刻准备击退敌人的进攻。
1943年1月12日清晨,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与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协同,在约900架飞机支援下,开始向施吕瑟尔堡·锡尼亚维诺突出部实施相向突击。18日,20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就一齐发出了震天的怒吼,打破了严冬的沉寂,向着敌人的阵地喷吐了万丈怒火。两路苏军在第五和第一工人新村地域会合,一部兵力收复施吕瑟尔堡,并沿拉多加湖南岸打通一条11千米宽的走廊。随后,用17个昼夜在此抢修铁路、公路各一条,初步恢复了列宁格勒的陆上联系。改善了己方态势。
这就是为了突破德军围困,苏军所实施“火花”战役复仇的怒吼。
1943年1月18日夜晚,当列宁格勒人从莫斯科电台播送的最后新闻节目中突然听到播音员以激动的声调大声宣告:“封锁线突破了!”“列宁格勒解围了!”这一期待已久的胜利喜讯使人们顿时热泪盈眶,奔走相告,甚至不顾外面正在下着的鹅毛大雪,一个个都兴奋得像孩子一般跑出屋外。“红军会师了!”“乌拉!列宁格勒!”“乌拉!斯大林!”的欢呼声响彻云霄。每一幢房子外面都被挂上镰刀锤子旗。第二天清晨,整个列宁格勒城到处都闪耀着迎风招展的红旗,显得格外夺目。
最后的胜利
继“火花”战役突破德军围困之后,苏军在取得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和第聂伯河会战胜利后,至1944年初已具备在西北方向实施进攻、彻底解除德军对列宁格勒封锁的有利条件。1月,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在海空军协同下实施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解放列宁格勒州大部、加里宁州一部,尔后转入防御。1月14日,列宁格勒人民盼望已久的大反攻开始了。经过二周的激烈作战,苏军取得了重大胜利。
1944年1月27日,列宁格勒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在祝捷大会上庄严宣布:“列宁格勒城现在已经从敌人的包围中,从敌人的野蛮炮击中获得了彻底解放。”列宁格勒人民终于取得了保卫战的重大胜利。
历时长达900天之久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虽然在保卫战中因冻饿致死和战死的军民近百万人,但是这场保卫战不仅坚定了苏联人民抵抗德国法西斯的斗志,鼓舞了他们的胜利信心,而且还消耗了法西斯德军大量的有生力量,把敌人兵力雄厚的北方集团军群始终紧紧地拖在西北战场上,从而为苏军取得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地的辉煌胜利,为世界人民最终战胜法西斯,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特别是在被围困期间列宁格勒军民所建树的英雄业绩,更是动人心弦,感人肺腑。甚至就连英国的《旗帜晚报》也发出这样的称颂:“列宁格勒的抵抗乃是人类在经受不可思议的考验中取得辉煌胜利的一个榜样。在世界历史上也许再也不能找到某种类似列宁格勒的抵抗。”会战中,苏军建立全纵深整体防御,诸军兵种密切协同,军民密切配合,集中指挥与机断行事相结合,通过空中和湖上保障不间断的补给,以及以相向突击突破封锁等,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为大规模城市保卫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马瑟尔堡,德国在进攻英国之后为何又把矛头指向苏联了图1

威廉·里特尔·冯·勒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勒布任西线的c集团军群总司令,共辖8个基干师和二十五个后备师,后者还须动员,装备和训练都不很强,没有坦克兵团,其部队配置于从瑞士边境到北海一线。德军在西线同法军进行了阵地战,勒布指挥第七集团军沿巴塞尔到卡尔斯鲁厄一段莱茵河部署;第一集团军在莱茵河至卢森堡边界之间占领西方壁垒;一个不大的“A”战役集群在韦瑟尔以南展开。双方在西方壁垒前进行了一些局部战斗,各伤亡五六百人,损失了一些飞机,德军后期稍占优势,俘虏法军600多人。
扩张政策的初步成功使希特勒急于发动对西方的攻势。在1939年10月6日的国会上作了“和平演讲”之后,希特勒立即命令加紧作攻击准备,并决定11月25日为发动攻击的日期,这使勒布上将非常不安。当时,他在日记里发泄对希特勒的不满:“他要破坏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中立,去实施疯狂的攻击。希特勒在国会的演讲是对德意志民族的一种欺骗!”
勒布同西线的其他两位总司令官龙德施泰特和博克商量之后,写了一封给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的信。信中说:“……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命运,完全系于你的身上。反对领袖企图的军事理由已很明显。刀剑已不像领袖所想象的那样锋利了。整个德意志民族无不深切地渴望和平,因为他们本能地感觉到,消灭英法是不可能的,一切阴谋的计划必须立即放弃……”实际情况也确实如他信中所言一样。当时,陆军无论从员额还是训练程度上都不能满足战争所必需的要求。勒布认为这是他一生中遇到的一幕大悲剧。由于处在这样的位置上,他就得下违心的命令,而出于他口的命令会造成许许多多无辜生命的牺牲,他感到良心的责备。可他矛盾的心理又不愿放弃权力,这是他奋斗一生荣誉的一种标志。
龙德施泰特和博克虽然同意勒布的意见,但他们太受服从天职的束缚,不愿采取其他措施。特别是博克,根本就不想反对领袖本人。勒布不愿眼看着希特勒去铤而走险,他敢于在任何场合诅咒希特勒的政策。当他得知自己的儿子于1939年9月9日在波兰前线阵亡时,竟敢于破口大骂希特勒是“骗人的笨蛋和罪犯”、“是战争疯子”。这些话传到纳粹党的最高法官布赫耳中,从那时起,秘密警察就开始监视他的行动,甚至检查他的私人信件。 希特勒视许多军队将领的反对而不顾,绝不放弃自己的战争计划,尽管攻击西方的日期拖延了达20次之多,攻击还是在1940年5月10日发动了。勒布的c集团军群奉命在马奇诺防线当面以积极的佯攻行动牵制尽可能多的同盟军兵力于该地段。他指挥所辖维茨莱本上将的第一集团军一路猛攻,6月中旬已在圣阿沃尔德和萨尔布吕肯之间楔入马奇诺防线,多尔曼炮兵上将的第七集团军在上游强渡莱茵河推进向科尔马。法军开始从尚未发挥大作用的马奇诺防线撤退,但已晚了。德军第一集团军在萨尔河以东突破了法军守备部队英勇抵抗的筑垒线,第七集团军在孚日山脉附近实施的猛攻,牵制了法军各退却集团军的北翼和东翼。在坦克兵团的配合下,德军在阿尔萨斯一洛林围歼了法军的第二集团军及其他集团军残部,俘虏法军70万人。已得知法国政府求和消息的失去抵抗愿望的法军防御体系崩溃了,马奇诺防线的要塞部队于6月22日放下了武器(参见法兰西战役)。
1940年6月24日,战功卓著的勒布因突破被吹嘘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而获骑士铁十字勋章,并于7月晋升元帅。12月,勒布被调任陆军总预备队的集团军群总司令。
西方战役的胜利坚定了希特勒铲除其头号敌人苏联的信心。进攻苏联的3个集团军群成立了由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由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和由勒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
北方集团军群辖两个集团军和一个坦克集群,共20个步兵师、3个摩托化师和3个坦克师,是3个集团军群中兵力最少的。它的任务是从后东普鲁士前进消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夺取波罗的海港口,尔后再夺取列宁格勒和喀琅施塔得,使波罗的海舰队丧失基地。还应对起先向斯摩棱斯克进攻的中央集团军群各快速兵团及时实施支援。规定要求北方集团军群应力图以强大右翼的快速兵团首先向前推进,以便尽快进至奥波奇卡地域,阻止苏军由波罗的海沿岸退却,为尔后迅速向列宁格勒进攻创造条件。
可勒布元帅面对的是极为不利的地形,边界的轮廓迫使整个集团军群的兵力密集地集中在东普鲁士边界附近和涅曼河下游两岸,完全不可能直接从展开地域实施对苏军的有计划包围。
他的前面,是苏联著名的伏罗希洛夫元帅和其率领的部队。苏军显然已获悉德军兵团大量集中在东普鲁士,从一开始就成纵深梯次配置,7个步兵师部署在东普鲁士边界,24个步兵师、两个骑兵师、两个坦克师和6个摩托机械化旅,分成数个军事集群配置在维尔纽斯、考纳斯、希奥利艾等市周围及后方的奥波奇卡、普斯科夫地域附近。
在此情况下,勒布元帅只有创造非常有利的条件才能从南面包围苏军,并在苏军退却之前予以消灭。经过周密策划,他命令布施上将的第十六集团军沿埃本罗德一考纳斯道路两侧向陶格夫匹尔斯及其以北展开进攻;屈希勒上将的第十八集团军沿蒂尔西特一里加道路向里加实施主要突击;赫普纳上将的坦克第四集群在涅曼河下游以北向芬斯克和西德维纳河挺进,夺占一切渡河点,进击阿波卡。 6月22日,各集团军向苏联发起进攻,迅速突破了几乎每一次只有少量苏军兵力防守的边防阵地。德军坦克第四集群在宽大正面渡过杜比萨河后,迅速向西德维纳河挺进,为了切断在西德维纳河前面的一切苏军退路,并赶上北面集团军的作战,第四坦克集群的前进就像是一场赛跑。勒布元帅命令赫普上将要完整无恙的夺占西德维纳河上的桥梁,这对于战役的胜利具有决定的重要性。各坦克师接到命令后,争先恐后向该河猛进。以便前出至该河的陶格夫匹尔斯、叶卡布皮斯地段。坦克集群左翼的一个军在进攻中一度被苏军坦克的猛烈反冲击所阻,双方展开了坦克战。6月24日至26日该军在考纳斯以北的凯代尼艾不得不进行一系列鏖战才击退了苏军。与此同时,另一个深远推进的军于6月26日以1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师在陶格夫匹尔斯地域进抵西德维纳河,在其右岸夺占了1个登陆场。该军仅用了4天零5个小时。攻击冲入苏军防御地区达200里,并完整无恙的攻占了渡口,夺取了大桥,战斗力之强前所未有。
苏军为了阻止德军前进,倾全力反击以图控制渡口,空军一个中队又一个中队不顾德军飞机的袭击和地面高射炮的拦截,勇猛地低空扫射德军,轰炸桥梁。虽给德军重大杀伤,自己也付出了很大代价。
当德军整个坦克集群都已靠拢,并在利瓦内地域和叶卡皮布斯地域也建立了登陆场后,便不顾河岸边苏军如何抗击。
这时,德军两个野战集团军经过激烈战斗,也在迅猛前出的快速兵团后迅速跟进。第十八集团军夺占了里加。两个野战集团军进抵西德维纳河并粉碎了苏军的最后抵抗后,开始随坦克第四集群开进。该集群通过了苏军放弃的、紧靠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原边防地区后,进抵普斯科夫北郊,进抵奥波奇卡以南。
但是,至今却未能按预定计划消灭苏军重兵。当德军集团军群主力在实施上述战斗行动时,第十八集团军翼侧兵团已着手肃清波罗的海沿岸南部地区之苏军,并未遭苏军特别的抵抗即夺占了利耶帕亚,夺占了文茨皮尔断。还以一个军在西德维纳河对岸发动进攻,以图夺占爱沙尼亚。到7月10日前,该军进至塔尔图、派尔努一线。勒布的北方集团军群虽推进到了预定地域,甚至远远超过了西德维纳河,但战场上取得的战果却不那么辉煌,只不过是赶跑了当面的苏军。这是因苏军的配置起了很大作用,加之伏罗希洛夫元帅指挥收缩很快,使勒布枉费了一片心机。
这之后,苏军以钢铁般的意志、不顾牺牲的精神,无比顽强地阻止了德军的迅速闪击,还一次次发起反冲击,参战的坦克数量也多得惊人。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党卫军“死人头师”死伤惨重,其师长也在激战中阵亡。
在苏军激烈的抵抗下,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在楚德湖以南越过俄国旧边界后,进攻速度越来越迟缓。诚然,由于芬兰人在卡累利阿地峡向列宁格勒进攻牵制了苏军大量兵力,减少了该集团军群继续推进的困难,但是,向东北方向的进攻却导致了该集团军群南翼军队越来越脱离中央集团军群而过于深入,原计划配合作战的中央集团军群各坦克兵团又尚未开到,勒布元帅深感兵力不够用,每个军都缺少其必要的打击力,却又不得不勉励而为。
勒布指挥北方集团军群开始了切断列宁格勒与莫斯科之间的交通线,向列宁格勒挺进的行动。坦克第四集群的两个军越过俄国旧边界到达普斯科夫地域后,已深深楔入了苏军部署。右翼一个军进至伊尔门湖西南的索利奇地域,左翼一个军沿楚德湖东推进,其先遣支队当日即进至纳尔瓦东南地域卢加河下游。这一线的苏军没有因为德军的楔入而惊慌,他们沉着地抵抗着进攻,激烈的战斗使德军坦克部队在步兵军开到之前只好停止继续推进。保障北方集团军群右翼的德军第十六集团军主力经过非常激烈的战斗,于8月份进抵霍尔姆。北面的德军经多日激战后夺取了旧鲁萨,进抵洛瓦季河流入伊尔门湖的河口。同时,第十六集团军左翼和在其后跟进的第十八集团军,在伊尔门湖和楚德湖之间地域把在他们当面防御的苏军压迫到了坦克第四集群早在7月中旬就已到达的地域。双方在伊尔门湖西北和卢加河附近顽强地展开了猛烈战斗,形成了对峙。
勒布为打破僵局,命令第十八集团军西翼部队从楚德湖和里加湾之间冲入,肃清拉脱维亚境内及塔林和波罗的港以南爱沙尼亚境内的苏军;命令坦克第四集群由东南实施突击,攻占纳尔瓦。纳尔瓦和楚德湖与芬兰湾之间的狭窄部分落入德军手中,但是苏军主力已及时渡过纳尔瓦河东撤。
在伊尔门湖以南,进抵洛瓦季河的德军第十军,遭到苏军第三十八兵团的突然反击,使其处境危险,被迫转入防御,并被压得节节败退。渡过洛瓦季河的苏军强大兵团,企图把德军逐到伊尔门湖。勒布急令坦克第四集群的部队火速支援困难重重的第十军,同时命令由南面开到的坦克第三集群战时加入北方集团军群的一个坦克军进抵瓦尔代高地西侧,从而解除了这次危机。德军各坦克兵团与第十军一起将苏军逐过了洛瓦季河及波拉河,又在瓦尔代高地西侧地域击溃了苏军第三十八兵团。德军第十六集团军南翼这寸已推进到伊尔门湖东端至奥斯塔什科夫地域一线。
在伊尔门湖西北,第十六集团军左翼正逼近沃尔霍夫河,而第十八集团军正向列宁格勒挺进,勒布令该集团军通过向施吕瑟尔堡实施的突击,完全切断连接列宁格勒与莫斯科和沃洛格达的道路,完成对列宁格勒的合围。
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尽管兵力较弱,也没有得到原计划里中央集团军群要以强大兵团及时支援的战场实施,未能获得决定性的战役胜利。但在勒布元帅这个防御战专家率领下,依靠自己的力量,进攻战斗的实施还是比较成功的,战果仍然相当大,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多次包围战中俘虏苏军30余万人。
9月初,北方集团军群各快速兵团已挺进到列宁袼勒以东的捏瓦河。这些兵团实施强攻,夺取了施吕瑟尔堡,从而切断了列宁格勒与其东南交通线的联系。第十八集团军基本兵力进逼列宁格勒市区边缘,由陆上完成了对该市的包围。第十六集团军左翼在沃尔霍夫附近掩护自己的左邻。
勒布经过侦察,认为攻取列宁格勒是有希望的。当时该市居住着450万人,粮食不够,瘟疫流行。可是帝国元帅戈林却夸口锐,要以空军的集中轰炸毁灭这座城市。而希特勒正想着先占领乌克兰,于是决定延缓对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进攻。9月中旬,北方集团军群被抽调走了6个师,用以参加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的攻击。坦克第四集群和赶来支援作战的坦克第三集群也一起转隶到中央集团军群,这就使原定的使用坦克集群对列宁格勒实施深远包围的计划难以实现。
勒布在此情况下,还想找出苏军防御的薄弱环节,在决定性的地点楔入列宁格勒苏联方面军的阵地深处,攻入该市。于是在9月18日,他下令发起攻击。德军经过一周非常激烈的战斗,不得不承认,以剩下的这些兵力决不可能再继续向该市进攻了。
希特勒这时试图不攻而以饥饿迫使列宁格勒投降,这个城市也确实因此而遭到巨大损失。冻、饿、病死的人数是战死者的好几倍,但苏联军民的意志力在列宁格勒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以高昂的斗志和牺牲精神,使希特勒的企图成了一厢情愿的梦想。苏军在9月下半月还对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南翼实施了强大的反突击,将其压制于瓦尔代高地和伊尔门湖很难再进攻,使占领验吕瑟尔堡的德军处于防守态势,德军的攻势被迫减弱了。苏军还在拉多加湖的厚厚冰层上铺设了一条铁路。用以供应市内所需的绐养和弹药。德军空军却始终也未能将其炸掉。勒布对此曾愤怒地拍着桌子大骂:“希特勒在俄国指导作战。简直就像他和俄国订有什么密约似的!”
10月初,勒布奉希特勒的命令在伊尔门湖以北发起进攻,他对已受到削弱的集团军群重新部署后,于10月中旬下令所属各军向东北方向实施突击;起初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很快就遭遇到苏军强大的反击,瓦尔代高地的攻势受阻。德军第十六集团军北翼于11月10日克眼了苏军的顽强抵抗,推进到季赫温。但随后苏军在12月初发起反击,又将其逐过了沃尔霍夫河。第十八集团军在施吕瑟尔堡和沃尔霍夫附近的战斗也很艰难。勒布就连想把苏军海军陆战队从陆上赶下海去,攻占喀琅施塔得。切断列宁格勒供给线的愿望也未能实现,苏军海军陆战队牢牢扼守住了在奥拉宁包姆及其以西地域的一个宽50公里、纵深25公里的登陆场。整个列宁格勒四周的战斗非常激烈,已近白热比,德军虽已进抵该巾南郊,但苏军在列宁格勒工人的强大支援下表现得极为顽强,硬是把德军顶住了。勒布不得不感叹苏联军民的英勇,对预期的胜利也失去了信心。
在圣诞节前后几天,北方集团军群的正面,整个出现了虚假的沉寂。
1941年底和1942年初,苏军发起反攻的部队在伊尔门湖和列宁格勒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突破,推进到了沃尔霍夫河西岸。驻守施吕瑟尔堡至沃尔霍夫河正面的德军第十八集团军为保障整个集团军群的后方,拼命阻挡苏军的反攻,并在沃尔霍夫河西岸由南北两面向过河的苏军实施不断的反冲击,使苏军的突破口宽度缩小到几公里。尽管如此,苏军还是在河西岸夺占了半径为25公里的地域,并通过不间断的冲击向四面扩大。苏军在伊尔门湖东南岸附近向西的反攻,进抵旧鲁萨地域;向南的反攻打得德军第十六集团军几乎无法招架,在洛瓦季河谷地以西开辟了通向南面的道路,并与由霍尔姆地域北进的苏军会师,合围了德军第二、第十军的六个师,构成了杰米扬斯克包围圈。
勒布一面请求空中补给合围圈内的10万德军,他们一昼夜所需的粮食、弹药、油料最少也得约200吨;一面命令台围圈内的德军挡住苏军的冲击,许多战斗已经在合围圈内展开。并同时下令德军从旧鲁萨西南地域发起进攻+以解救被围的两个军。德军经持续的激战,穿过苏军顽强扼守的40公里宽的走廊,打到了台围圈西端。终于与被围各师的联系得以恢复。
在霍尔姆的德军同样也遭到下苏军合围,也只得靠空中进行补给,它在更加困难的处境中,以后又坚持了几个月,守住丁德军在杰米扬斯克合围圈和大卢基之间的这个唯一据点。
勒布的防守指挥原则很成功,顺利抗击住了兵力占20倍优势的苏军的猛烈围攻,在土兵中建立起了信心,他们对自己总司令官的长处大加赞扬。勒布在部队被围,补给线遭到炮击的情况下,还违背了希特勒“一步不许后退”的意志,准许受到被歼灭威胁的第十六集团军一部撤退,这使希特勒大为恼怒。
此时,希特勒已免去了布劳希奇元帅的职务,自任陆军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古德里安、福斯特尔、霍普纳和盖尔诸将领也先后被免职,施特劳斯上将请了病假。1942年元月13日,正在指挥被围德军作战的勒布.也被解除了职务。但他的防御战原则,还支撑着被苏军合围的德军部队的信心。
勒布在近两年来一再提出辞呈,这不仅是由于不满希特勒的指挥,主要是由于他对虐待犹太人的政策极为反感。党卫军在占领区的所作所为也今他恶心,特别是进攻苏联前,德军最高统帅部发来的所谓“政委命令”最让他难以接受。该命令的主要内容是对于所俘获的一切苏俄政工人员,均一律就地枪决,以表示反共精神。勒布认为从国际法的观点上看,这些所谓“政委”者,其身分是很特殊的,他们不能算是一个军人,也不能等同于牧师、军医、战地新闻记者可以获得非战斗人员的身分,其只能算是战斗督促者。不管对这些政委们在国际法中的地位是何种看法,要把俘虏就地枪决,总还是违反了军人的传统精神。若是执行这一类的命令,则不仅有损军人的荣誉,也对本部队的士气有影响。这个命令只能导致苏俄军队在这些政委的督促下拼命打到底。他拒绝接受将其就地枪决的命令,并提出要求把这类命令撤销。 勒布把他的职务移交给了屈希勒尔上将,自己隐居于霍恩施旺高。1945年5月2日,他在该地被美国宪兵逮捕。
1948年10月28日,勒布、屈希勒尔和施佩勒三元帅以及10名将领在纽伦堡美国的军事法庭上受审。勒布以“破坏和平”、“实施侵略战争”的罪名被提起公诉。勒布为自己辩护道:“我们是在接受军人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以忠于国家为职责。但在希特勒统治下的第三帝国,我们却看到同我们的原则相违背的一切倒行逆施。我们也曾反对过,但在一个独裁制度之下有效手段是有限的。我们虽是军人,但未发动战争。我们认识到战争的可怕,从而尽了一切努力来制止希特勒推行其战争计划。”
1948年10月27日和28日,判决宣布了。勒布被控各条罪状除一条之外,均宣判无罪。他被判为有罪的一条是,曾传达希特勒的罪恶命今。为此,他被判三年徒刑。因宣判之前他已被拘禁三年多,所以宣判后便获释放。
勒布在获释之后,一直过着淡泊的生活。1949年“清除国社党分子委员会”的各项调查确认了他一贯反对国社党的立场。1954年11月巴伐利亚王太子鲁普雷希特委任他为马克斯—约瑟夫军事勋章获得者的大首相。这也不知道是他反对希特勒有功?还是侵略别国有功?或者是为德意志国家的扩张行为和掠夺行为做出了贡献,反成了一个大功臣。
勒布病死于1956年4月29日。


马瑟尔堡,德国在进攻英国之后为何又把矛头指向苏联了图2


二战期间德军进攻圣彼德堡列宁格勒的一些资料是什么


苏德战争期间,德芬联军同苏军于1941年7月10日~1944年8月9日在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地区实施的一系列大规模攻防战役。
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W.R.von勒布元帅)进至韦利卡亚河地区后,企图在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和芬军(总司令为CG.E.曼纳海姆元帅)主力协同下,从列宁格勒西南接近地和芬兰东南部实施南北对进,夺取列宁格勒和喀琅施塔得,尔后向莫斯科方向转移兵力。苏军西北方向部队(总司令为苏联元帅KY.伏罗希洛夫)奉命坚守列宁格勒,钳制和消耗德军兵力,以减轻莫斯科方向的压力,待机转入反攻。德芬联军的参战兵力有4个集团军、1个装甲集群和部分空军,分编南、北两个突击集团。南部突击集团编有德军31个师,由德军第1航空队的760架飞机支援;北部突击集团编有芬军14个师又3个旅和德军1个师,由芬兰空军和德军第5航空队一部共547架飞机支援。苏军先后参战的有:北方面军、西北方面军、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卡累利阿方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共计39个师又2个旅)、红旗波罗的海舰队、拉多加湖区舰队、奥涅加湖区舰队、远程航空兵和国土防空军的兵团,以及大量民兵。会战中,苏联军民在城市内外建立了完整的防御体系。会战长达三年零一个月,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德芬联军实施南北对进,苏军在列宁格勒接近地进行防御(1941.7~9)1941年7月10日,德军主力开始从韦利卡亚河地区向卢加和诺夫哥罗德方向实施主要突击,部分兵力从拉脱维亚向爱沙尼亚实施辅助突击;同日,芬军从拉多加湖以北向苏军卡累利阿防线发起进攻。至7月底,德军前出至纳尔瓦河、卢加河、姆沙加河一线,芬军在拉多加湖东北进至1939年的苏芬边界附近,并向卡累利阿地峡东北部发起进攻。尔后,德芬联军进攻受阻,变更部署。8月8~10日,德军在赤卫军城、卢加和诺夫哥罗德方向先后转入进攻。16~20日,德军占领金吉谢普、诺夫哥罗德和丘多沃,切断莫斯科至列宁格勒的铁路和公路。21日,德军从赤卫军城筑垒地域东南向列宁格勒方向迂回,为苏军所阻。28日,德军占领塔林海军基地。29日,苏军撤销西北方向总指挥部,将其所辖各方面军直接隶属于最高统帅部。30日,芬军占领维堡,9月初在卡累利阿地峡进至1939年的苏芬边界一线。7日,芬军在拉多加湖以东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尔后沿斯维里河一线转入防御。8日,德军占领施吕瑟尔堡,切断列宁格勒的陆上联系。11日,德军从赤卫军城以西进至乌里茨克地域,直接威胁列宁格勒。同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任命GK.朱可夫大将为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以卡累利阿地峡一部兵力增援最受威胁的地段,从海军抽调大量人员上陆作战,并以民兵补充各级预备队。9月底,德军装甲兵力调往莫斯科方向,在列宁格勒方向的突击力明显下降;苏军以顽强防御阻止了德军进攻,列宁格勒西南和南接近地战线趋于稳定。
第二阶段,德军封锁列宁格勒,苏联军民进行反围困斗争(1941.10~1943.1)1941年10月2日,芬军占领彼得罗扎沃茨克,尔后沿摩尔曼斯克铁路北上。16日,德军向季赫温、基里希和小维舍拉方向发起进攻。22日,德军占领蒙海峡群岛,苏联守军一部撤往汉科半岛。11月8日,德军占领季赫温,切断苏联向拉多加湖运送物资的唯一铁路干线,使列宁格勒不能经该湖得到补给。11月10日~12月30日,苏军在诺夫哥罗德、小维舍拉、季赫温和沃尔霍大地域转入反攻。11月22日,苏联在拉多加湖开辟了一条被称为“生命之路”的冰上运输线。当年冬季,经该线向列宁格勒输送物资36万余吨、兵力6个师又1个旅,后送居民近54万人、工业设备约3700节车皮。至12月2日,驻汉科半岛的苏军2.2万余人从海路分批撤到列宁格勒。3日,芬军进占汉科半岛。9日,苏军收复季赫温,至12月底将德军逐至沃尔霍夫河左岸,恢复了季赫温至沃伊博卡洛的铁路交通,粉碎了德军前出斯维里河与芬军会合的企图。1942年1~4月和8~10月,苏军以2个方面军先后向柳班方向和锡尼亚维诺方向实施东西夹击,但未能解除德军的封锁。
第三阶段,苏军突破德军封锁(1943.1~12)1月12日,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与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协同,在约900架飞机支援下,开始向施吕瑟尔堡—锡尼亚维诺突出部实施相向突击。18日,两路苏军在第五和第一工人新村地域会合,一部兵力收复施吕瑟尔堡,并沿拉多加湖南岸打通一条8~11公里宽的走廊。随后,用17个昼夜在此抢修铁路、公路各一条,初步恢复了列宁格勒的陆上联系。夏秋两季,苏军以积极行动挫败德军重新封锁列宁格勒的企图,攻占德军的坚固防御枢纽锡尼亚维诺,改善了已方态势。
第四阶段,苏军完全解除德军封锁(1944.1~8)苏军在取得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和第聂伯河会战胜利后,至1944年初已具备在西北方向实施进攻、彻底解除德军对列宁格勒封锁的有利条件。1~3月,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在海空军协同下实施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解放列宁格勒州大部、加里宁州一部,尔后转入防御。6~8月,列宁格勒方面军右翼和卡累利阿方面军左翼发起卡累利阿战役,先后攻占维堡,收复彼得罗扎沃茨克,前出至伦贡瓦拉以东地域苏芬边界。芬兰从内地和北线紧急调兵遣将支援南卡累利阿。8月9日,战线稳定在库达姆占巴、库奥利斯马、皮特基亚兰塔一线,会战至此结束。
列宁格勒军民虽因冻饿致死64万余人,被德军空袭和炮击致死2.1万人,但终于粉碎德军长达900天的封锁和围困,钳制并击溃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和芬军主力,收复北方大片领土,有力地配合了苏军其他方向的战斗行动,并迫使芬兰于1944年9月退出战争,使德军北翼面临彻底崩溃的局面。会战中,苏军建立全纵深整体防御,诸军兵种密切协同,军民密切配合,集中指挥与机断行事相结合,通过空中和湖上保障不间断的补给,以及以相向突击突破封锁等,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为大规模城市保卫战提供了宝贵经验。德军虽在会战初期取得一定战果,但因进攻决心发生动摇,装甲兵力转移其他方向,兵力和补给明显不足,且与芬军缺乏协同,因而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而终遭失败。

马瑟尔堡,德国在进攻英国之后为何又把矛头指向苏联了图3

波罗的海舰队全军覆没


十二世纪,诺夫哥罗德人的舰船首次出现于波罗的海(当时称为瓦兰海)。立窝尼亚战争(1558—1583)期间,俄国的私掠船队(私人武装船)曾同瑞典和波兰—立陶宛的私掠船作战。1658年,俄国政府在德维纳河畔的科肯豪森开始建造军舰,以便在波罗的海作战。后来,根据卡迪斯和约(1661),科肯豪森划给瑞典,因此,俄国只好把军舰烧掉。1702年10月,俄国的桨船队和陆军部队在彼得一世指挥下攻占了瑞典的诺特堡要塞(施吕瑟尔堡,今彼得要塞),1703年5月又攻克涅瓦河上的第二座要塞——尼延尚茨。
于是,俄国打开了进入波罗的海的门户。1703年5月建立了圣彼得堡,同年秋季修筑喀琅施洛特炮台,为建立喀琅施塔得海军要塞(1724年后为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奠定了基础。1704年在彼得堡创建兵船修造厂,该厂后来成为俄国的造船中心。北方战争期间,在波罗的海舰队协助下,俄军攻克维堡要塞、雷瓦尔、佩尔诺夫、里加、赫尔辛福斯和奥布等港口以及蒙海峡群岛。在汉科角海战、厄塞尔海战和格伦加姆附近作战中,波罗的海舰队均获胜利,使俄国在波罗的海站稳了脚跟,并成为海军大国。到1722年,波罗的海舰队已拥有帆船130艘(含战列舰32艘),桨船近400艘。舰队当时采用终身服役的募兵制补充兵员。舰队的指挥由海军院负责,只在战争期间才临时委派舰队司令。彼得一世在位时,在海战中功绩卓著的海军将领有:阿普拉克辛、谢尼亚文、戈利岑和戈洛温。
七年战争(1756—1783)期间,波罗的海舰队封锁了松德海峡以阻止英国舰队进入波罗的海,进行了战役运输,参加了攻占梅梅尔和科尔贝格的作战。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初的俄土战争期间,波罗的海舰队组建了几个分舰队,前往地中海同土耳其舰队作战。派到地中海战区作战的波罗的海舰队的舰艇在切什梅海战、阿索斯海战和纳瓦里诺海战中打败了土耳其舰队,取得了巨大胜利。这些胜利的取得是与斯皮里多夫、谢尼亚文、格雷格等俄国海军将领的指挥分不开的。1788—1790年俄瑞战争期间,波罗的海舰队挫败了瑞典舰队夺取喀琅施塔得和彼得堡的一切企图,并在戈格兰岛、罗琴萨尔姆、雷瓦尔和维堡等处的海战中取得了胜利。
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对舰队的技术改装注意不够,因此在克里木战争(1853—1856)爆发时,波罗的海舰队基本上还是使用帆船,而英、法舰队这时已经拥有大量明轮船和螺旋桨船。然而,1854年英法舰队闯入波罗的海,企图夺取喀琅施塔得、斯维亚堡,消灭波罗的海舰队和封锁彼得堡的行动并未得逞。为了对付英法军舰,在喀琅施塔得的接近水域首次用锚雷布设了水雷障碍。俄国吸取了克里木战争的经验,自1861年起,开始大力建设蒸汽装甲舰队。到十九世纪末,波罗的海舰队已有19艘蒸汽装甲舰、4艘岸防装甲舰、4艘装甲巡洋舰和39艘护卫舰。1874年改革后,水兵服役年限缩短为7年,并设立了舰队和港口总司令的职务。
以科研为目的而进行的远航和环球航行(如克鲁森施特恩和利相斯基、拉扎列夫和别林斯高晋、利特克、涅韦利斯科伊等人的探险),是波罗的海舰队的一项主要活动。该舰队是许多重大发现和发明的摇篮。日俄战争(1904一1905)期间,曾抽调波罗的海舰队的舰只组成太平洋分舰队。这支分舰队历尽艰辛,航行3万公里,到达太平洋,但遭惨败(参见对马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波罗的海舰队多次进行布雷战役(布设了约3.5万个水雷),袭扰德国舰队的交通线,阻止德国舰队突入芬兰湾和里加湾,支援陆军,从海上保卫彼得格勒。
波罗的海舰队是俄国劳动人民积极进行革命斗争的策源地之一。1902—1903年,舰员中出现第一批社会民主小组。1905—1907年革命时期,波罗的海舰队发生过多次武装起义,如利巴瓦(今利耶帕亚)起义(1905)、喀琅施塔得起义(1905、1906)、斯维亚堡起义和“亚速纪念”号巡洋舰起义(1906)等。1915年,在喀琅施塔得成立了波罗的海舰队布尔什维克的核心组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舰上总委员会。在1917年二月革命中,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站在起义人民一边。到6月底,全舰队约有布尔什维克党员1.5万名。9月6⒆日,以德边科为首的波罗的海舰队中央委员会通过决议,不承认临时政府,不服从其指挥。
1917年,德军进攻蒙海峡群岛时,波罗的海舰队使德军舰队遭到重创,未能突入芬兰湾,进逼彼得格勒。在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1917)中,波罗的海舰队起了重要作用。工人赤卫队、水兵和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士兵是起义中起决定作用的突击力量。有1万多名武装水兵和11艘军舰参加了推翻临时政府的战斗。德边科、斯拉德科夫、霍夫林等人代表波罗的海舰队参加了领导起义的革命军事委员会。10月25日(11月7日)21时40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舰首炮用空包弹发出了攻打冬宫的信号。波罗的海舰队的电台最先发布了列宁签署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推翻临时政府的《告俄国公民书》。1918年2—4月俄国军舰的冰区航行在波罗的海舰队的历史上写下了英雄的一页。这次冰区航行救出了236艘可能被德军俘获的军舰和运输船,使它们穿越坚冰封冻的芬兰湾,从雷瓦尔转移到赫尔辛福斯,然后又转移到喀琅施塔得。
十月革命胜利后,波罗的海舰队官兵积极参加了国内战争,他们是各海战区苏维埃海军和组建各内河区舰队的战斗骨干。在1919年彼得格勒保卫战中,该舰队的舰艇、海岸炮兵、航空兵和海军陆战支队,与陆军并肩战斗,起了重要作用,击沉英国武装干涉者的军舰18艘,击伤16艘,打退了他们从海上的进攻,迫使英国舰队撤销对彼得格勒的封锁。1919年6月的作战也具有重要意义。当时,陆军和波罗的海舰队共同努力,夺回了红山炮台要塞。舰队参加国内战争各条战线作战的人员达2万人。由于积极参加反对专制制度的斗争和国内战争,舰队于1928年2月荣获红旗勋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几个五年计划期间,波罗的海舰队更新了技术装备,补充了新型水面舰艇、潜艇和飞机,改装了旧式战列舰,建立了舰队航空兵、岸防部队和防空部队。波罗的海舰队是1932年和1933年先后组建太平洋舰队和北方舰队的基础。在1939—1940年苏芬战争中,舰队封锁了波的尼亚湾和芬兰湾一带水域,袭击了敌人的基地和舰队,支援列宁格勒方面军的部队突破“曼纳林防线”,并向维堡进攻。全舰队有23名军人因出色完成战斗任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
苏德战争开始前,波罗的海舰队编有2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2艘驱逐领舰、19艘驱逐舰、48艘鱼雷艇、69艘潜艇、656架飞机、数个岸防兵团和防空兵团,是苏联海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战役联合编队之一,其基本兵力驻在塔林和里加,与德国和芬兰的海军对峙。由于战争前夕加强了战备,波罗的海舰队有效地粉碎了敌人的突然袭击。后来,德军侵入苏联内地,舰队的驻泊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活动受到很大限制,不得不在极端复杂的情况下作战。
德国统帅部力图在空军支援下用陆军部队攻占列宁格勒(参见列宁格勒战役),不打算在波罗的海进行大规模的战役。因此,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任务从开战之日起就不是像预期的那样对敌海军作战,而是保卫可能被敌军从陆上夺取的海军基地和沿岸地域,以及先后支援西北方面军、北方面军和列宁格勒方面军。1941年,波罗的海舰队在几个被隔绝的方向上,一直在敌人掌握制空权而触雷危险又不断增长的条件下作战。波罗的海舰队不得不一面保卫前进基地和积极袭扰敌人在波罗的海的海上交通线,一面保护喀琅施塔得经塔林、汉科至蒙海峡这一全程都处在敌军侧击之下的极为脆弱的交通线。与此同时,波罗的海舰队还派出了兵力和兵器保卫列宁格勒。楚德湖、拉多加湖、奥涅加湖等区舰队以及伊尔门湖舰艇支队也是以波罗的海舰队的兵力组建的。波罗的海舰队以坚决的行动保卫了舰队主要基地塔林、蒙海峡群岛和汉科海军基地,从而长期拖住了德国的大量部队。
在列宁格勒接近地作战极其艰难的严峻时刻,舰队驻蒙海峡群岛和汉科的守备部队坚持在敌后英勇奋战,牵制了主要方向上的部分敌军,有力地支援了列宁格勒。波罗的海舰队的远程轰炸机从萨列马岛上的机场起飞,对柏林实施了最初的几次空袭。波罗的海舰队的飞行员在空袭柏林中表现了高超的军人技能,以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上校为首的一大批飞行员荣获了苏联英雄称号。波罗的海舰队在陆上战场情况复杂的条件下,组织了驻塔林舰艇突围转移到喀琅施塔得和撤走汉科海军基地兵力的战役,掩护了陆军的战略翼侧,阻止敌舰侵入芬兰湾。舰队积极参加了直接防守列宁格勒的保卫战,固守该城的海上门户,并派出约10万海军官兵加强陆上防御地段,保障列宁格勒方面军部队变更部署,还运送战术登陆部队在敌人翼侧和后方,上陆。波罗的海舰队的炮兵是列宁格勒的火力后盾,1943年年底以前,一直负责压制炮击列宁格勒的敌方炮兵。
舰队的航空兵、海军陆战队、舰炮和海岸炮兵都积极参加了列宁格勒方面军的历次进攻战役。舰队所属的拉多加湖区舰队保障了拉多加湖上的运输畅通无阻。它积极参加了列宁格勒1943年突破封锁的战役、1944年粉碎封锁的战役、维堡战役(1944)、斯维里河—彼得罗扎沃茨克战役(1944)和蒙海峡群岛登陆战役(1944)。波罗的海舰队破坏海上交通线的活动,对粉碎波罗的海沿岸、东普鲁士和东波美拉尼亚一带的德军起了促进作用。舰队官兵在战争中英勇善战、坚韧不拔。舰队的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和海岸炮兵在1941—1945年期间共击沉敌战斗舰艇和辅助船只581艘,运输船只624艘,总排水量约100万吨,有10万多名军人荣获勋章和奖章,137人荣获苏联英雄称号。
波罗的海舰队的舰艇和部队被授予近卫称号的单位有20多个,荣获勋章的单位有58个。1965年5月7日纪念战胜法西斯德国二十周年时,舰队再次荣获红旗勋章。1946年2月,舰队进行改组,分为两个独立的战役联合编队——第4舰队和第8舰队。这一体制一直保持到1955年12月。12月以后,恢复原来建制。从五十年代起,波罗的海舰队和苏联的其他舰队一样,开始装备崭新的技术兵器、导弹舰艇和喷气式飞机。


马瑟尔堡,德国在进攻英国之后为何又把矛头指向苏联了图4


以上就是关于马瑟尔堡,德国在进攻英国之后为何又把矛头指向苏联了的全部内容,以及马瑟尔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