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本文目录
钱氏家训全文及注释和译文
繁衍于江南一带的钱氏家族,自唐末以来开枝散叶,人才辈出,载入史册的名家逾千人。
近代以后更是出现人才井喷现象,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穆、钱钟书等众多文坛硕儒、科技巨擎、国学大师。
都出自这个“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有人总结钱家出过“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
2008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化学家钱永健,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副总理、外交部长钱其琛,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国学大师钱基博、钱钟书等。
科技界“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伟长的亲叔叔叫钱穆;
钱玄同,钱钟书,诺贝尔奖获得者钱永健,其父钱学榘和钱学森同系钱王第33世孙。
钱氏能够绵延千年,人才辈出,与家族良好的家风家训不无关系。
《钱氏家训》有言:“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只是对自己一个人有利,那么就不要去谋划;如果对天下人都有利,那么就一定要去做。孩子们要明白: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因此必须有胸怀天下的气概,不能仅为自己打算,而应该考虑更多人的利益。
直白一点说,“利在一身”而谋,是利己的个人主义;“利在天下”而谋,是利他的集体主义。而概括起来说,则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壮烈情怀。
在我国古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仁者爱人”,并将其仁爱思想推而广之,以至于天下万民,要求儒者“以天下为己任”。我国古代很多人以此为出发点,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激荡着儒者灵魂深处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可以说,儒家抱有强烈的政治信念与社会责任感,儒者经天纬地、利济苍生,透显出对国家天下的强烈的担当意识和济世情怀。
《钱氏家训》是一篇无价宝典,是钱家先祖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民国十三年(1924年),武肃王钱镠三十二代孙、安徽广德人钱文选纂修《钱氏家乘》,根据先祖武肃王八训和遗训,总结归纳了钱氏家训。钱氏家训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为据,内容涵盖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方面,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思想行为做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千百年来,钱氏族人始终以家训为行为准则,践行着“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训言。
《钱氏家训》不只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更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宝贵精神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学习的成长训言。
经典解读
家训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其实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家族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家训是中国文化中一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形式,它起源于原始歌舞,继而传承为长老训教。在整个中国的家训历史上,它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帝王家训,二是精英贵族家训,三是民间家训。
《钱氏家训》,它既是家族家训、精英家训、民间家训,同时也是帝王家训,主要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方面。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家训是最隐秘、最真诚、最深层也是最实用的。它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与成功,它见证了一个家庭的幸福与灾难。同时也见证了加速度社会发展的历程。
钱氏家训作者是谁
无锡鸿山钱氏(原籍浙水),先祖吴越王钱鏐。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玄同、钱三强、钱基博、钱钟书、钱复、钱穆、钱逊······包括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裔科学家钱永健,都是钱王后裔。
三十多世,仅遍布海内外的科学院院士就有100多人。有评论称钱氏家族千年兴盛,近代俊彦接踵的原因出自家族重视传统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而《钱氏家训》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
钱镠(liú)(公元852年~932年),字具美,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
钱镠在唐末乱世跟随董昌保境安民维护一方平安,后逐渐占据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
钱镠在位四十一年,庙号太祖,谥号武肃王,葬钱王陵。钱鏐安民的国策提升了吴越经济文化实力,使吴越国成为“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之地,“邑屋之繁会,江山之雕丽,实江南之胜概也”。
钱镠治国有略,修身治家也十分谨严,又两度订立治家“八训”、“十训”。“十训”即钱鏐临终前向子孙们提出的十条要求,这个“武肃王遗训”代代相传,世世因循,一直激励着钱氏后人。
钱氏后人秉承祖训,绍续家风,绵延文脉,造就了吴越钱氏一门世代家风谨严,人才兴盛的传奇。这个家族始终一脉书香绵延,代有人才涌现。宋朝皇帝称“忠孝盛大唯钱氏一族”。清乾隆帝也感佩其家族教子有道,在南巡时御赐“清芬世守”匾额。到了近代更是人才“井喷”。文坛硕儒、科技巨擘云集,海内外“院士”子弟数以百计,因而吴越钱氏家族被公认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钱氏家规由“武肃王八训”、“武肃王遗训”和《钱氏家训》三部分组成。“武肃王八训”是武肃王钱镠于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正月亲自订立。家训以晋代以来大族衰亡为鉴,“上承祖祢之泽,下广子孙之传”。而现在半白半文版《钱氏家训》,是清末举人钱文选采辑整理过的。《钱氏家训》是一部饱含修身处世智慧的治家宝典。《家训》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篇章,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是钱氏家族的珍贵历史遗产,也是钱氏家族人才辈出的传家宝。
【个人篇】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感悟:个人篇开篇即语:“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产物,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要堂堂正正无愧于天地,言行举止要符合圣贤的标准。
“曾子三省”见《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四箴》是宋代大儒程颐的自警之作《四箴》。孔子曾对颜渊谈克己复礼,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程颐撰文阐发孔子四句箴言以自警,分“视、听、言、动”四则。
【家庭篇】
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内外门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感悟:家族篇开篇即语:“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让我们看到家庭的细节对于优良人格的形成有多重要。家长把家里打理得次序井然,后辈自然会从小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最终才能有办大事的基本能力。
【社会篇】
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修桥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济众渡。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感悟:社会篇开篇即言:“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在社会交往中,诚信是第一要务。在乡邻问题的处理上,谦让与人方便是首先要做到的。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更要负起责任,有能力就要带头抚恤。
“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这两句可以说是告诉我们与人相处的关键。我们应该远离小人,但也不用公开把他们当做仇敌;我们也固然应该亲近君子,但也不必曲意逢迎。
【国家篇】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
感悟:国家篇开篇即言:“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在国家层面,普通人更多的是在集体层面上,我们要懂得用严明律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懂得社会的准则,洁身自好。爱民(对优秀的员工要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于社会的蛀虫(蠹),则要坚决剔除。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这四句话,包含了深邃的进退之道。历史上很多聪明人、有功劳的人、孔武有力的人、富有四海的人,却最终没有好下场,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守愚、让、怯、谦四道。项羽和韩信就是很好的例子。
《钱氏家训》基于儒家修齐治平的道德理想,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角度出发,为子孙订立了详细的行为准则。钱鏐在临终前,曾向子孙提出了十条要求,被后世称作《武肃王遗训》。一千多年来,遗训和《家训》世代相传,更得到子孙后代的身体力行,成为立族之本,旺族之纲。
@再探讨教育的意义?
”读书的最终目的,绝不是为了混一张大学文凭,找一个好的工作。
而是让一个人保存学习的习惯,让一个人有能力将知识变成成长的动力和养分,有能力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血和肉,从而获得更加充盈的人生。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不可取代的,只有知识是永恒的。”
@人之不同:教育,家庭教育,读书,读哪些书。
==========================
日更,记录每时每刻思维触及的文字、网络,同时,激活思维网络本身。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LZ你好,这句话是钱学森出国时他父亲的临别教诲,整句话是: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孝。
出自《论语》中的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钱学森的父亲将孔子《论语》中的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提练而成。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在家愈是孝顺,在外愈是谨慎,愈是诚实,愈爱的芳香纯粹,把德置于识之前,是阶级的需要,亦上社会的必然。
子夏说过,一个人不是要看他的文化知识,笑语间,若能看出其忠孝与信之德,则此人虽说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抚过那凸凹不平的文学,能窥人,窥命,窥心,窥一个时代,窥一段风景,那样学于乐,那样沉于心,笔墨纸砚间,倾吐着千年不变的缠绵。
我们现在理应遵守的名言: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孝!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青然而归,灿灿然而返!乃父告之。(转引自王文华编《钱学森实录》,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以上回答来自★糕调★小说团@坐看枫临晚 】
【如果满意的话麻烦采纳为满意答案哦,谢谢啦!】
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主题活动
事业是家业之树绽开的花朵,家业是事业之树的根基。生命是在家族传承中孕育的,树不能断根,树断了根不能长久,也不能开花结果。家业传承,家风是生命力。有家风才能有家业。事业沉浮看家风,家业兴衰看事业枯荣。家风是家族传承的文化基因,决定着家族生命力。看家训,知家风,浙江的钱氏家训与钱氏家业,与钱氏子孙的事业(生命力及生命品质)休戚相连。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复、钱穆……包括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裔科学家钱永健,都是钱王后裔。古人云,大福靠命,小福靠勤。钱氏家风,决定钱氏家族及子孙命运。我们是未来子孙的祖先,为本家族树家风、立家训,前车可鉴,后继有人。
细观《钱氏家训》,无不是树立家风,培养家族的生命信心。
心是命之本,心态决定命运。钱氏家训云,“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天地是大父大母,父母是小天小地,孝亲敬天,立命有根。古人云,顺天者昌,逆道者亡。不孝父母,不敬天地,其命必亡。亡是亡相,恐惧不安,信心危机就是亡相。昌是兴盛,人有信心,生命向荣。信心是生命力,丧失信心,生命枯萎。圣贤,就是敬天地、孝父母的人。孔子云,“君子有三德,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是心态,与天地父母合而不分之心。智是心智,知道顺道,生命有方向,人生有坐标。勇,敢于放下自私自利,与天地、父母、妻儿、兄弟、朋友、同事等同心同德。爱是一种信心,忠是一种信任。爱是自信的自然流露,有信心的人对人放心。人不自信,往往表现出对人不放心。所以,忠诚也是自信的流露。古人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爱是心态,福是命运。有爱有福,家业兴盛,事业顺达。
钱氏家训云,“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决断是自信的流露,犹豫不决是信心危机的信号。人,何以当断不断?心胸狭小,患得患失。存心宽厚,拿得起、放不下,其心不如拿得起亦放得下的人宽。人生有得就有失,有成就有败,有起就有伏,有生就有死,怎么可以执其一端。苏东坡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凡人,得意而忘形,失意而沮丧,顺境则自大,逆境则自卑。宠辱不惊的人有信心,自大自卑的人没有信心。生命信心,与得失成败、贫富贵贱无关。富时得意,贫时失意,生命不宽,智慧不厚。生命信心,八风吹不动。苏东坡诗云,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古人云,由俭入奢易,有奢入俭难。难在哪里?从富趋贫,由得趋失,由成趋败,由生趋死,凡人惊慌,恐惧不安,谁不做“垂死挣扎”。垂死挣扎者,不仅伤人,亦伤自己。无论伤人还是伤己,都是存心不宽不厚之祸。人生不能只看到生而看不到死,不能只看到得而看不到失,生死、得失、成败都是生命形态。如此观照生命,有前有后,宽而厚实。禅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凡人看世界,有得有失;君子看生命,生生不息。生命有信心,就是喜悦地接受全部的生命,此正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生命观。
家训是一种生命教育,家风是家族生命力,生命信心是生命力的支点。父母爱儿女,祖先爱子孙,贵在传家训、养信心。
以上就是关于钱氏家训最著名的一句,钱氏家训全文及注释和译文的全部内容,以及钱氏家训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