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本文目录

杨武之孩子


杨振宁、李政道包括华罗庚,对这些名字,我们是耳熟能详的。他们在世界的物理以及数学领域都达到了值得称赞的成就。这三个人成功的背后,却离不开一个人的支持,那就是——杨武之先生。


杨武之,我国早期的教育家、数学家,是我国现代数论的先驱,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数学学位博士,为我国现代数学奠定了基础。


杨武之先生的对我国数学界的贡献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也许你会疑问,他数学做了这么多贡献,为何还要把教育家放在数学家的前面呢?一切要从杨武之先生的一腔拳拳爱国之心说起。杨武之先生一生最大的遗憾正是与此有关。


杨武之,杨武之孩子图1


杨武之,曾用名杨克纯,祖籍安徽合肥。从小父母双亡的他,成长在叔父杨邦瑞的照顾下。他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加之他沉稳又爱独立思考的性格,他的学业在当时名列前茅。从当地最好的高中安徽省立二中毕业后,他顺利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学习数学专业,也拿到了当时最高的师范生的学历。他的故事和成就远不止此。


成家立业,先成家后立业。杨武之毕业后,回乡娶回了自己心爱的小青梅罗梦华。在罗梦华的支持下,婚后不久,就选择了远渡重洋去斯坦福大学读书。到了斯坦福的杨武之仿佛一块掉进水里的海绵,拼命地吸收着养分。


他没日没夜地研究课题,深度思考。勤奋和天赋,让他迅速地脱颖而出。他修完斯坦福的学位后,他收到了世界顶尖名校芝加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强烈的求知欲和对先进技术的向往,支撑着他继续在国外深造。


杨武之,杨武之孩子图2


他进入芝加哥大学后,刻苦钻研,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潜心钻研下的他,顺利拿下数学系的硕士、博士学位。在校期间,他独立发表了自己的原创论文。他的《双线性型的不变量》包括《华林问题的各科推广》均得到了数学界的认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毕业后他回到了养育他的祖国。他陆续在当时国内最顶尖的大学任教,为我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数学人才。


杨武之先生的同事评价他时候说,天才永远都不是单纯地依靠天赋,后天的努力占比更重。伤仲永的例子告诉我们,懒惰与不上进能迅速磨掉一个天才的棱角与未来。杨武之是个幸运的人,他拥有着别人没有的数字的敏锐度,加之他的理想抱负,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他刚回国时,在母校安徽省立二中担任数学老师。课上的他,是严格又一丝不苟的。如若班里有每天玩儿得乐不思蜀,无心学业的孩子,在温和劝说无果后,也会进行严厉的惩罚。


他在任期间,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学子。在高校的课堂上,他对学生倾囊相授,鼓励学生学会发言,敢于质疑,培养了一批相当优秀青年数学家,为我国的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杨武之,杨武之孩子图3


值得一提的是他与我国数学大家华罗庚先生的关系,两人亦师亦友。当年的华罗庚成功考入清华大学的数学系,杨武之正是他的教授。我们知道,数学是互通的,但它的分类是细致的。年轻的华罗庚处在自己的迷茫时期,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


慧眼识珠的杨武之看到了华罗庚的闪光点,推荐他注重于华标的研究。经验丰富的杨武之根据华罗庚的实际情况给了他许多建议。耳濡目染下的华罗庚,立了与恩师一样努力报国的目标。


华罗庚修完国外的课程回国后,选择了在杨武之任数学主任的西南联大工作。杨武之对这个能力非凡的年轻人非常支持。他看出华罗庚潜力非凡,在所有人都反对的情况下,让年轻的华罗庚用自己的方式带学生,给予他很大的权利。华罗庚对于自己的恩师也十分敬重。成为同事后,两人经常一同研究课题,是一对数学上的挚友。


杨武之,杨武之孩子图4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数学家教育家,一生初心不改,拳拳爱国之情令人动容。他的付出最终开花结果,很是繁荣。加上亲手培养的儿子杨振宁,没有辜负杨武之先生的培养,在物理专业也做出了不小的成就。他的一生,本该没有遗憾,。谁知儿子的国籍问题,让他抱憾终身。是的,他的儿子杨振宁,当年为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学习最尖端的技术,放弃了我国国籍,选择加入了美国国籍。


这也是杨武之最痛心的一点。杨武之本人是非常爱国的,说一句将毕生心血都花费在了祖国的建设上,都不为过。得知儿子加入美籍后的杨武之几经劝说无果后,和儿子的关系一度降至冰点。


杨武之,杨武之孩子图5


杨振宁,我国当代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选择进入物理领域。他先后就读西南大学以及父亲的母校芝加哥大学。同样学有所成的他,更是在物理研究上一鸣惊人,颇有建树。如今的他是我国科学院院士,是名副其实的物理学专家。这样的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却在国籍上屡屡被人们诟病。


儿子杨振宁选择加入美国国籍的事,一直梗在杨武之先生的心头。他思来想去,不明白自己的教育哪儿里出了问题,一度愧疚至极。在杨振宁与好友李政道一同斩获诺贝尔奖的时候,杨武之在儿子的邀请下,动身去了诺奖颁奖地日内瓦。


杨武之先生想劝说倔强的儿子回心转意。这件事情并不容易,儿子杨振宁出于种种原因没有答应父亲的劝诫。儿子杨振宁的行为,在一直为国奉献的杨武之看来,是一种背叛,不能原谅。


杨武之,杨武之孩子图6


数次劝说无果后,杨武之先生和儿子的关系也变得十分冷硬生疏。这也成为杨武之先生一生最大的遗憾。直到杨武之先生离世,儿子杨振宁也没有恢复我国的国籍。


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也不必太强求。所幸在03年,杨振宁选择回到祖国,他用剩下的年岁为我国出力。经过四年的周折,杨振宁终于成功将国籍恢复,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杨武之,杨武之孩子图7


有人说,杨振宁在耄耋之年才选择回国,是为了吃我国红利。他与翁帆忘年的爱情,同样被我们诟病。这不影响杨振宁尽自己所能,为我国物理事业发光发热。年迈的他选择站上三尺讲台,如同他的父亲一般,孜孜不倦地教育着我国物理的未来。


杨武之,杨武之孩子图8


他致力于我国物理研究实验室的建成,见多识广的他给予了很多中肯的意见。若是杨武之先生还有一缕魂在他一直牵挂的校园,他应该会含笑注视着儿子,看着他对祖国未来倾囊相授的样子,再无遗憾。


杨武之与杨振宁父子两人,均为我国现代教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感动于杨武之先生一生的信念和负责,同时也感谢杨振宁选择克服一系列困难,恢复国籍,为国贡献。不仅是他们,无数的中国人民,都用一生书写了"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他们是伟人,一直都是。


杨振宁35岁获得诺奖时并非巅峰


杨振宁先生已经百岁高龄,我们是否真的了解杨振宁先生的一生呢?如果说他有什么成就,这100年间不曾虚度的每一天,这一个世纪的时光就是他最大的成果。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一生可以算作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

杨武之,杨武之孩子图9

家学影响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是中国第一个数论博士。杨武之生于1896年4月14日,安徽合肥人。他的父母都早早去世,叔父杨邦瑞负责照顾他长大。他一路连升省立中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回到老家的学校当教师兼任训导员。

后来,杨武之对当时所处的环境深感无力,决定出国学习科学技术以改变自己的国家。1928年,他完成博士论文,发表《华林问题的各种推广》,成为了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也是中国第一个数论研究方向的博士。归国后杨武之任教清华和西南联大。

杨武之,杨武之孩子图10

1973年,杨武之在晚年任教的复旦大学去世。杨振宁回忆父亲时谈到自己的父亲临终前仍挂念自己的国籍问题。2017年,95岁高龄的杨振宁将中国国籍恢复。可以说,从数学学习,到中国诗赋,以及家国情怀,杨振宁的一生都深受父亲杨武之影响。

诺奖团队


1945年,杨振宁到芝加哥开始攻读他的博士学位。在芝加哥的学习生涯,可以说让杨振宁完成了从一个学徒到独立学者的转变。刚刚来到美国的杨振宁,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原本定下的研究方向。在实验室的他显得笨手笨脚,甚至被同学们调侃,哪里有噼里啪啦仪器摔坏的声音,哪里就是杨振宁所在的地方。


好在当时的学习氛围很好,老师和同学都支持杨振宁转移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自己最擅长的理论方向。“转行”没多久,杨振宁就遇到了最谈得来的伙伴——小他几岁的李政道。二人讨论物理问题时的激烈场面,一起在林间散步的和谐身影一度成为了校园内的风景。

很快,在1957年二人合作的宇宙不守恒定律被授予诺贝尔奖。这份研究成果在二人合作初期其实已经初露苗头,然而当时业界并未对二人的成果予以认可和关注。直到他们的研究反反复复被当时身在美国的华裔女科学家吴建雄以实验的方式加以验证,理论物理的核心框架也因此迎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杨武之,杨武之孩子图11

一生事业


杨振宁35岁的时候就获得了诺贝尔奖,而此后他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人的和善和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除了和李政道一起发现的宇宙不守恒定律,杨振宁在物理研究方面还有着其他突破性的成果,比如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杨-巴克斯特方程等。

杨振宁在自己的科研方向上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并没有松懈自己在教书方面的努力。如今已经百岁高龄的他,其实已经在清华大学继续任教了近20年之久,他也是带头为本科生上课的资深老教师之首。杨振宁教书的过程中总是能给学生提出最切合的建议。

杨武之,杨武之孩子图12

曾经他就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对自己的学生强调研究方向的重要性。他说,如果研究方向找不对,那么就会走入穷途末路,一旦找对了方向,找到了兴趣,就会豁然开朗。熟悉杨振宁的人还了解他是一个非常有生活情趣、对中国文化充满热爱的人。

无论是日常游览中信手拈来的诗词歌赋,还是日常文章中的旁征博引,似乎杨振宁总是可以在科研和生活中找到一个平衡,在西方与东方之中找到一个平衡。当初为了国家而出国的他,曾经选择留在美国,而无论身在中国还是美国,他都为两国的教育教学事业、物理学研究、青年人的培养作出巨大的贡献。

杨武之,杨武之孩子图13

时代影响


杨振宁先生跨越一个世纪的生命和无数历史事件与名人有过交集。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有杨振宁和邓稼先先生的友情。从上个世纪杨振宁先生询问中国原子弹是否完全由自己制造的故事开始,到如今百年诞辰上杨振宁先生的讲话。两位科学伟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为祖国的强大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这是1957年在得到诺贝尔奖之后,杨振宁的父亲送给他的寄语。半个世纪之后,我想这位清华园中的老人念及自己的双亲、一生的友情、时代的变革一定是无愧于父亲当年的教诲。

杨武之,杨武之孩子图14

杨振宁不仅是诺贝尔获奖者,还是图灵奖唯一的华人获奖者。除了那些大名鼎鼎的奖项,他还身体力行地为中国青年学者的培养不懈作出努力。他曾经为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筹集到巨额科研经费,协助几十座实验室的建设。他以个人名义捐助600多万美金,以清华大学的名义发表数十篇国际论文,成功推荐上千名年轻学者参与国际培训等等。


数学家杨振宁的故事


杨振宁父亲:
杨武之
杨武之(1896— 1973)数学家,数学教育家。

杨武之,杨武之孩子图15

杨振宁的爷爷是谁


杨武之,数学家、教育家,原名杨克纯,武之是他的号。1896年4月14日出生于安徽合肥。长期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任系主任或代主任。是我国早期从事现代数论和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父亲。 杨武之的父亲杨邦盛,是清末的一名秀才,早年一直在私塾教书。后来去天津,在段芝贵的幕府中司“笔札”,做类似文书之类的事。1907年,因段芝贵失势,回家赋闲。次年,想到沈阳去谋职,不幸在旅社中染上鼠疫,竟而去世。杨武之的母亲姓王,在他9岁时(1905)也早故。所以,杨邦盛夫妇对杨武之的照料不多,生活多由叔父杨邦瑞安排。 1914年,杨武之在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毕业。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为杨武之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是年秋,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预科,为期一年,后入数理部本科。规定修业3年,于1918年毕业。这一学历,在当时的师范教育中属于最高的层次,各地争相聘用。最后,杨武之决心回到母校——安徽省立二中担任教员兼舍监(训育主任)。年少气盛的杨武之,在学校里施行严格的纪律,对一批纨绔子弟严加管束。学校规定,夜晚10时,关闭校门,使一批在外寻欢作乐而迟归的学生,不得其门而入。由此,一些不思上进的学生,对舍监杨武之大为不满,以至寻衅闹事,准备动武报复。闹事之后,因学生家长袒护闹事学生,希图不了了之。杨武之遂愤而辞职,转往安庆中学教书。这一事件对他刺激颇深,觉得一介书生,难以和腐败的政府及土豪劣绅相周旋。杨武之因此萌生“科学救国”的意念,希望以出国留学,振兴中华科学,发扬中华文明来改变中国的黑暗现实。在安庆教书期间,积极准备参加留学考试。 杨武之由父母作主,在幼年时即和同乡罗竹全之女罗孟华订亲,并于1919年完婚。罗孟华的文化不高,一直操持家务。他们夫妇之间感情甚笃,终身不渝。1922年,长子杨振宁出生。杨武之的备考也到了紧张阶段。 1923年春,杨武之顺利地通过安徽省的公费出国留学考试。随即离别妻子和未满周岁的儿子,只身赴美国留学。他先到美国西部的斯坦福大学读了三个学季的大学课程,取得学士学位。然后于1924年秋天转往芝加哥大学继续攻读。当时的芝加哥大学数学系已臻美国第一流水平,杨武之师从名家L.E.迪克森(Dickson),研究代数学和数论。1926年以《双线性型的不变量》一文获得硕士学位。两年之后,又以《华林问题的各种推广》,使杨武之成为中国因数论研究而成为博士的第一人。 1928年秋,杨武之学成归国,先在厦门大学任教一年,次年即被清华大学聘为数学系教授。此后,杨武之一直在清华大学(包括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任教,直到解放。1950年之后,留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数学教授。1973年5月12日,在上海逝世。 杨武之的主要学术贡献是数论研究,尤其以华林(Waring)问题的工作著称。中国的数论研究渊远流长。孙子定理,中国剩余定理,秦九韶的不定方程理论,都是享誉世界的名篇。但到明清之际,数论研究已远远落后于欧洲,到本世纪20年代,能研究现代的数论而发表创造性论文的中国人,当以杨武之为第一人。 杨武之一生从事数学教育,特别是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执教并主持系务时期,培养和造就了两代数学人才,对中国现代数学的贡献很大。1928年,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改制为清华大学。郑之蕃、熊庆来先期来清华大学任教。1928年和1929年,孙光远与杨武之亦先后到校。这4位教授,加上唐培经、周鸿经两位教员,阵容极一时之盛。1930年,陈省身跟孙光远学几何。次年,华罗庚又来校跟杨武之研习数论。随后的学生又有许宝騄、柯召等人的到来。30年代的上半期,清华大学已成为国内最强的数学中心。杨武之在清华大学讲授过很多代数课程,特别是30年代初开设的群论课,影响了大批的后学者。 抗战以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杨武之又担任数学系的系主任,以及清华大学数学研究生部的主任。战时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是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的学术生活并不贫乏,科学水平节节上升,这和杨武之的组织与领导是分不开的。 杨武之与华罗庚 华罗庚自学成才,踏进清华园的传奇故事已是尽人皆知,但是究竟清华园内的数学圈内怎样发现华罗庚的细节,现在已很难查考。应该说,唐培经、杨武之,熊庆来等先生都为华罗庚来清华大学作出过努力,而系主任熊庆来的支持,则是关键的一着。 华罗庚来到清华大学以后,选择数论为研究方向,而且集中研究华林问题,显然是受到杨武之的直接影响。华罗庚在1980年写给香港《广角镜》周刊的一封信说:“引我走上数论道路的是杨武之教授。” 华罗庚于1936年赴英国,追随G.H.哈代(Hardy)学习解析数论,成绩卓著。杨武之为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而高兴非凡。1938年华罗庚回国后到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当时担任系主任的杨武之,不顾学校里的各种反对意见,向校方提出破格提升华罗庚的职务,即越过讲师、副教授直升正教授。起初校方以华罗庚未在英国拿博士学位而拒绝,后经杨武之力争,最终才得到同意。所以,华罗庚在上述给《广角镜》的信中也写道:“从英国回国,未经讲师、副教授,直接提我为正教授的又是杨武之教授。” 在西南联合大学时期,杨武之和华罗庚曾同住于昆明西北郊的大塘子村。两家过往很密。当年,华罗庚曾有一信给杨武之,内称:“古人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我之鲍叔即杨师也。” 杨武之所师法的迪克森学派,在本世纪初的美国影响很大。后来由于英国、苏联等国的解析数论的兴起而渐渐式微。所以,杨武之的数论研究虽曾起过启蒙和推动的作用,可惜由于迪克森学派的衰落而未能发挥重大影响。中国数论学派,在华罗庚的领导下,获得了重大的发展。饮水思源,人们将会缅怀杨武之在早期所发挥的前驱作用。 晚年生活 杨武之于1948年底,搭机从北平返回南京,转赴昆明接家眷到上海,迎接解放。1950年清华大学没有续聘杨武之,他遂留在上海,任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的解聘,对杨武之打击甚大。50年代,他还在复旦大学讲过几门课,以后因患糖尿病,休养在家。 1957年,杨武之的长子杨振宁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使杨武之十分兴奋。他曾于1957、1960和1964年三度去日内瓦小住,与杨振宁欢聚,也会见了在海外的故友和学生,如陈省身等。这几次聚会,使杨振宁对新中国多了一些了解,直接影响他于1971年夏决定回大陆探亲,杨振宁遂成为最早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海外知名学者之一。 杨武之晚年身体很差,很少出门。他喜爱传统文化,尤精围棋。他的诗作不多,有一首是写给陈省身的。诗曰: 冲破乌烟阔壮游,果然捷足占鳌头。 昔贤今圣遑多让,独步遥登百丈楼。 汉堡巴黎访大师,艺林学海植深基。 蒲城身手传高奇,畴史新添一健儿。 杨武之常说很喜欢自己名字中的“纯”字,确实,他为人的纯正宽厚,已成数学圈中人的口碑 简历 1896年4月14日 出生于安徽合肥。 1914年 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 1914—1918年 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预科和数学系本科。 1918—1922年 任安徽省立第二中学及安徽省安庆中学教师。 1923—1928年 赴美国留学,在芝加哥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1928—1929年 任厦门大学教授。 1929—1937年 任清华大学教授。 1937—1946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1949年 任清华大学教授。 1950—1973年 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 1973年5月12日 在上海逝世。 主要论著 1 Yang Ko-Chuen.The invariants of billinear forms,a dissertation for thedegree of Master of Science.Chicago,1926. 2 Yang Ko-Chuen.Various generalization of Waring,s pro bl em.Ch i c a go ,1928(Thesis,Chicago,1928). 3 K.C.Yang.Representation of Positive integer by Pyramidal numbers,….Science Report of Tsing Hua Univ.,1931,A1:9—15. 4 K.c.Yang.Quadratic field with out Euclid’s algorithm.Science Reportof the Tsing Hua Univ.1935,A1:261-264. 5 杨武之.关于同余式的一个定理.清华学报,1935,6(2):107.

杨武之,杨武之孩子图16

以上就是关于杨武之,杨武之孩子的全部内容,以及杨武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