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本文目录

奥托的名言


1、男人创造了女人,而只要男人还产生性欲,他就愿意不断地重新创造女人。男人给了女人意识,同样,他也给了女人存在。女人就是男人的罪(sin)。 ----《性与性格》

2、伦理的法则都是假定性的,因此,伦理就不能作为存在的逻辑证据。 ----《性与性格》

3、美的理念是自然的理念,因而是永恒的理念;而每一种美丽的事物,自然的每一个部分,却都是可以消失的。 ----《性与性格》

4、追求不朽这种欲望本身,不过是一条普遍规律的具体例证,那条规律就是:惟有超越了时间限制的事物才具有绝对的价值。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发现价值与记忆之间的联系。人的经验,其持久性与事物对人的意义之间成正比。如果用悖论的形式表述这个道理,我可以说:价值是由过去创造出来的。能受到记忆的保护、能被记忆从时间的巨腭中拯救出来的,惟有那些具备了绝对价值的东西。 ----《性与性格》

5、男人把忠诚看作获得理想爱情的条件,看作履行诺言,即使是否能获得这种理想的爱情很值得怀疑,他也会如此去看。 ----《性与性格》

6、只有当我不行罪孽这日,才是我认识罪恶之时,同样,只要活着,我就不能理解生命,时间是个谜,因为我还没有超越时间。只有死亡才能教授给我生命的意义。我还在时间之中,没有超越时间之上,我还在设定时间,还在期望死亡,还在奢望物质生活。我不能理解罪孽,只因我身在其中。理解之时,已是跳出圈外之时。我不能理解我的罪孽,因为我仍然罪孽深重。 ----《最后的事情》(好文章摘抄 )

7、惟有当男人产生性欲的时候,女人才能具有实在性和意义。 ----《性与性格》

8、惟有女人才会感到幸福。没有男人是幸福的,因为男人与自由有关,而在男人的尘世生命里,他总是要受到某种形式的束缚。惟有彻底被动的存在(例如绝对的女性)或者完全主动的存在(例如神),才会是幸福的。 ----《性与性格》

9、世上既有不像女人的女人和更像男人的女人,也有不像男人的、女里女气的、更像女人的男人。 ----《性与性格》

10、母性型的女人把性关系看作达到目的的手段;妓女型女人则把性关系看作目的本身。 ----《性与性格》

11、追求不朽这种欲望本身,不过是一条普遍规律的具体例证,那条规律就是:惟有超越了时间限制的事物才具有绝对的价值。 ----《性与性格》

12、任何处于自由与奴役之间的过渡阶段的人都不会幸福。 ----《性与性格》

13、不承认灵魂,就根本无法研究心灵现象。 ----《性与性格》

14、有罪的意识仅仅来自一个事实:男人渴望得到那个有罪的对象,而并不想将那个对象化为乌有。 ----《性与性格》

15、家庭本身并不是真正的社会结构,从本质上看,家庭是非社会性的,而婚后放弃了俱乐部和社交圈子的男人,很快就会重新返回那里去。 ----《性与性格》

格雷厄姆·格林15句经典名言


1、市长甚至准备向其他狱友提议把余下的两块表藏匿起来,这样总比完全没有表看时间好。然而,当他刚开口想说出这个主意时,忽又觉得这样似乎显得有些懦弱,因此话说了半句就戛然而止。不管那晚究竟因为何故,反正市长忘了给表上弦。清晨醒来,天色刚刚亮到可以视物,他便急忙查看自己的怀表。哎, 皮埃尔开口了, 几点钟了?那老古董怎么说?指针定在一点差一刻的位置,如同被人弃置的黑色残骸。对市长而言,这简直是他一生中最可怖的时刻,比德国人抓到他那天还糟糕,不,远比那天糟得多。监牢破坏了一切感知能力,而最先丧失的是分寸感。他的目光从其他人脸上一一掠过,好似自己实施了某种背叛行为 背弃了唯一真实的时间。 ----《第十个人》

2、既然我有时候这么恨她,怎么还能够爱她呢?使我们真的能又恨又爱呢?还是我真正恨得只是自己?我恨自己那些用琐屑的技巧写成的书籍;我恨自己身上那副匠人的头脑,它如此地贪求可供照葫芦画瓢的对象,以至于让我为了弄到写作素材而去引诱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我恨自己的身体,它消受了这么许多,却没有足够的本领去表达内心的感受;我恨自己多疑的心灵,它让帕基斯出发去盯梢,去在门铃上抹粉,去在字纸篓里东翻西找,去偷窃你的秘密。 ----《恋情的终结》

3、一开始我就写到这是一本记录仇恨的书,现在我和亨利一起在夜晚的街道上漫步,想去喝点啤酒,我发现此刻祷告好像特别适合冬季的心情:哦,上帝,你做的已经够多了,你从我身上夺去的东西太多了,我累了,也老了,不想再学如何去爱,就让我一个人孤独终老吧。 ----《爱到尽头》

4、黑尔抵达布莱顿还不到三个小时,就知道他们要谋杀他。 ----《布莱顿诺克》

5、死前悔罪的谬误就在这里:忏悔是长期修行、自律的果实,只靠恐惧感是做不好的。 ----《权力与荣耀》

6、我可以告诉你,生活中撇开性的问题不谈,麻烦已经够多的了。圣保罗曾经说过,与其受欲火煎熬不如结婚。玛丽会一直保持着青春美貌,不致叫我掉到火炉里去的。 ----《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伤感日志 )

7、他疲倦、凄凉地想,以后我一定要做得更好。

以后令人悲哀的就在这个以后。是说蝴蝶在寻爱的过程中都要死掉吗?人可不是这样。 人是要承担后果的。责任同负疚,都要他承担。他发过誓,要使露易丝幸福,而今他却又承担下另外一个与他的誓言矛盾的责任。 ----《问题的核心》

8、生活中怪事很多,人们发现,不论日子多么不好过,总有某些瞬间你还是活得很开心,总可以同更倒霉的时刻做比较。即使在艰难险阻中,钟摆也依然来回摆动。 ----《权力与荣耀》

9、在多数人的一生里,经常是面对万劫不复的一刻而不自知。

10、当我坐下来工作的时候,我是那样的激动,雄心勃勃,充满了希望。我心里没有怨恨,有的只是快乐。那时候,我们两人都很快乐,我们之间只隔着十岁的年龄和几个郡的距离。后来我们将会相遇,而这种相遇除了给彼此带来那么多的痛苦以外,并没有什么显而易见的目的。 ----《恋情的终结》

11、神父叹了口气。他因为面临的苦难而感到心头空空。恐惧比单调、漫长的路途更令人疲倦。 ----《权力与荣耀》

12、你对我的好,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非常残忍的东西。我们失去了联系。我们在同一片沙漠里,在寻找的也许是同一眼泉水,但却相互看不见,总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我之所这么说,是因为要是我们在一起的话,沙漠就不再会是沙漠了。 ----《恋情的终结》

13、你迟早总得选一边站的,如果你还想当个人的话。 ----《文静的美国人》

14、这是人们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只因为你没有看出别人眼睛里有表情,就认为他并不悲痛。 ----《权力与荣耀》

15、痛苦是一种只要你需要随时就可以提供给你的东西。 ----《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

托·霍布斯名言


托霍布斯名言

1、闲适是哲学之母。 托霍布斯

2、知识就是力量 托霍布斯

3、闲暇是哲学之母。 托霍布斯

4、以前人们崇拜异端邪教,如林神、牧神、女妖等,绝大部分的原因就是因为不知道如何把梦境以及其他强烈的幻觉与视觉和感觉区分开来。 托霍布斯 《利维坦》

5、地狱是太晚发现的真相。 托霍布斯 《利维坦》

6、怀有野心的人是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妻子和朋友身上的,他不得不把全部时间奉献给他的敌人。 托霍布斯

7、哲学是关於推理的知识 托霍布斯 《利维坦》

8、哲学的目的在於为人生谋福利 托霍布斯 《物体论》

9、人人相互为战的这种战争状态,还可能产生一种结果,那就是没有任何事情是不公道的。在这儿不会存在是和非以及公正与不公正的观念。缺乏共同权力的地方也就没有法律,没有法律的地方也就无所谓公不公正。 托霍布斯 《利维坦》

10、悠闲是哲学之母 托霍布斯

11、人每违背一次理智,就会受到理智的一次惩罚。 托霍布斯

12、赞许的人称个人意见为见解,忌讳的人则称之为异端邪说 托霍布斯

13、财富、知识、荣耀,不过是权力几种类型 托霍布斯

14、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 托霍布斯

15、臣民的自由只有在主权者未对其行为加以规定的事物中才存在,如买卖或其他契约行为的自由,选择自己的住所、饮食、生业,以及按自己认为适宜的方式教育子女的自由,等等。 托霍布斯 《利维坦》

16、和其他所有的东西一样,一个人是否举足轻重,在於他自身的身价;也就是说,在於他发挥多大的作用 托霍布斯

17、哲学排除神学 托霍布斯 《物体论》

18、哲学的目的就在於我们可以利用已有的认识成果来为我们谋福利,或者可以通过把一些物体应用到另一些物体上,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限度内,产生出类似我们心中所设想的那些结果,来为人生谋福利。 托霍布斯 《物体论》

19、科学是关於推理的知识,也叫做哲学。 托霍布斯 《利维坦》

列列昂诺夫名言富勒名言李翱名言

托·卡莱尔名言


托卡莱尔名言

1、优秀的传记像优美的人生一样罕见托卡莱尔

2、美术一旦脱离了真实,即使不灭亡,也会变得荒诞托卡莱尔

3、惟有真诚者才能识别真诚。托卡莱尔

4、没有哪一本传记是如实记载个人情况的,它只不过是一种有韵或无韵的记述生平的英雄史诗托卡莱尔

5、幽默被公正地誉为最佳诗才托卡莱尔

6、数字证明一切托卡莱尔

7、伯克说,国会有三大产业;但报纸这第四产业比前三种更加重要托卡莱尔

8、唯有自传才是真正地历史。托卡莱尔

9、如果说英雄是真诚的人,那为何我们不能成为英雄呢托卡莱尔

10、虚荣是贪得无厌的第六感觉托卡莱尔

11、这个世界的真正的驾奴者,是那些真诚地研究它的人,是那些把世界当作柔软的蜡一样任意捏成各种形式的人托卡莱尔

12、虚荣是伪善的产物托卡莱尔

13、青春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但这种快乐往往完全是因为它充满着希望,而不是因为得到了什么或逃避了什么。托卡莱尔

14、社会是建筑在英雄崇拜这个基础上的托卡莱尔

15、只因生命在继续才盲目地产生信念托卡莱尔

16、全人类对英雄的崇昨天有,今天有,将来也一定有托卡莱尔

17、没有追求的人很快就会消沉。哪怕只有不足挂齿的追求也总比没有好托卡莱尔

阿克顿勋爵名言而兰代斯名言傅雷名言

我想知道有关一个人的身世英语


魏宁格还认为女性排除了天才。对于妇女已经做出的种种发明,魏
宁格却认为那不过是“把别人的思想据为己有”。在描绘妇女的道德面貌时,魏宁
格使用了他调色板上最阴暗的色彩。“妇女没有道德”,缺乏同情心,没有自尊感,
没有羞耻,不知礼节而又好奇心重。�
魏宁格认为,妇女的自然体现实际上只有两种类型。由于“妇女需要的是性交,
而不是爱情”,因此,她看待性交一是作为母亲,即获得孩子的手段,二是作为妓
女,即获得快感的手段。魏宁格如此反对女权的观点,其最终结论是什么呢? 他到
底想达到什么目的呢?妇女被贬低为动物。他说:“不论某个男子何等卑贱,他总
是大大超过最高尚的妇女。而且大到无法比拟的程度。”
mpanel(1);�
魏宁格的出发点,是从设想理想的男子和理想的妇女的基本品质的结合开始的,
但是逐渐失去了内部的平衡,丢失了学者起码的严谨作风,除了危言耸听的偏激之
词外,没有找到特别有说服力的证据,更没有有利的论证和科学的依据。在他的书
中,最后的结论就是,通过对女性的贬损,得出了人类发展的远景凶多吉少,正是
有了女人的干扰,人类在慢慢走向自杀,文明的最终结果是毁灭。

现代精神分析学


高凌/文

在彼得·盖伊关于弗洛伊德的鸿篇巨制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之后,又来了一本《弗洛伊德传》?可能这是看到这本书的人最先想到的一个问题。而这个话题的另一本新书就显得巧妙得多,亚当·菲利普斯把他的《成为弗洛伊德》写成了一本精神分析的史前史,通过这个方法他躲过了彼得·盖伊的经典名著。但事实上厄内斯特·琼斯(1879-1958)在这个问题上实在没得选,因为当彼得·盖伊那本书出版的时候(1988年),他已经死了很久了。那么既然厄内斯特·琼斯的作品比彼得·盖伊的要早,而彼得·盖伊的作品又在这个领域内拥有难以撼动的地位,为什么我们还要看这一本,而不是去把彼得·盖伊的名著读完呢?

厄内斯特·琼斯是弗洛伊德的同时代人,是精神分析学说引起的运动的参与者,他作品中关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大部分内容都被彼得·盖伊超越了,因为彼得·盖伊是站在包括他在内的众多巨人的肩膀上。但至少有一点厄内斯特·琼斯是不容被忽视的,那就是他和弗洛伊德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的视角:虽然他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但他提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教授的时候,他想到的是那个住在山巷街19号的心理医生。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今天弗洛伊德的个人生活正在被他的学术成就掩盖,就像他曾经侧身其间的那个老维也纳正在被历史湮灭一样。弗洛伊德并不是横空出世,他生活在两个世纪交替之时的维也纳,感受到了让整个社会为之焦虑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被弗洛伊德的生活和职业赋予了他自己的科学色彩,从而形成了“精神分析学说”。也只有透过弗洛伊德同时代人的文字,才能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回到弗洛伊德的时代,认识到作为一个维也纳人的弗洛伊德。

二十世纪初期的欧洲其实是十九世纪欧洲的一个漫长尾声和余响。十九世纪的后三十年和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几年,整个欧洲都在剧烈而急促的工业化,经济从1873年的危机以后就在保护政策扶持下不断高歌猛进,新式的大学体制和职业教育带来了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和工业化把老欧洲在生活方式上推进二十世纪。在这个新式公寓取代旧式宅邸、电灯取代煤气灯、宫殿里新式取暖设备、盥洗室取代传统暖炉和马桶的年代,老欧洲的君主政体、教会体系、君王和贵族、王子和公主又如同白昼梦幻一般贯穿了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从生活的便捷性这个时代指向未来,而在社会制度上它又是过去的延续。

在社会伦理方面也是如此。比如“性”的问题,所谈论的“女性”不能从性别意义上的女性来理解。世纪初性焦虑里的女性是从社会地位上定义的——也就是专指社会中上层阶级的女士。那时的欧洲社会,下层阶级女性在绝大部分问题上直接被忽略不计,只有体面的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女士才算是女性。这一点巴尔扎克在《婚姻生理学》的开篇《婚姻统计学》里就说的非常清楚了:按1815-1848年间法国社会的标准,全法国能够算得上是“女士”的女性总计不过几千人。而巴尔扎克同时还指出,上流社会的风流绅士则有接近一万人,这将近一万个青年才俊每个都自称有过不止一个情人。于是复辟时期和奥尔良王朝时期,上流社会婚姻的真相,就被巴尔扎克用简单的统计学方法指明了。

从1848年到世纪之交的半个多世纪里,工业进步令先生和夫人这个等级都得到了巨大的扩充。工业化导致城市化,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市民,经济增长让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上层市民。1815-1848年间那个以贵族为主的城市上层阶级里的贵族正在退潮。这种退潮的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其中哈布斯堡君主国的贵族退潮最为严重,1859年的意大利战争就让皇帝把军队交给考试选拔出的平民军官,1866年普奥战争的战败在制度上带来征兵制,剥夺了贵族免试担任军官和优先晋升的特权。选举权的扩大让贵族政治家逐渐被平民鼓动家取代。贵族在政治上退潮的同时,经济上的影响力也在衰退。

轮船的发明让殖民地粮食涌入欧洲,俄国废除农奴制和铁路的建设让俄国农产品直接冲击了中欧的粮价。粮价低迷让地产贵族在经济上变得日益窘迫,而新兴的奢侈品和风雅生活所需要的东西:从英国式礼服,到新发明的留声机、电影院、汽车和豪华游艇的价格又一个比一个高。于是在二十世纪初,贵族阶级在城市生活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边缘化,其直接结果就是社会伦理的布尔乔亚化。

二十世纪初社会伦理的布尔乔亚化是中欧君主国的一个奇妙之处,亦如它所属的这个时代,实际上是介于贵族的“婚姻是一种财产关系”,和二十世纪下半叶形成的“婚姻应该以感情为基础”之间的中间状态。这个时代的道德观开始越来越反对婚外恋,但同时他们又坚持把财产作为婚姻的前提。这个时代依然把婚姻看作是一桩生意,尤其对需要出嫁妆的女性来说就更是如此,为了规避风险,人们不愿意把女儿嫁给还在做生意的男性,因为这样的人很容易连累女性一起破产。所以很多新城市中产阶级要等到退休以后,纯靠财产生活时才可以娶跟自己身份对等的妻子。比如首相内维尔·张伯伦的祖父就是四十多岁退休时才娶妻,生了未来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罗伯斯庇尔”约瑟夫·张伯伦。

一方面强调婚姻的神圣、谴责婚外恋,一方面又继续捍卫财产第一的婚姻方式,结果就是世纪交替时的“道德”变得前所未有的机械和刻板,甚至变成了比法律还严厉的“律法”。任何挑衅“道德”的行为都可能招致社会的谴责和报复,而另一方面掌握权力的男性对“道德”却阳奉阴违,这种“伪善之罪”成了世纪交替时中欧城市上层阶级生活的一大特色。在维也纳生活里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最大报纸《新自由报》,就成了“伪善之罪”的典型。这份捍卫“道德”的严肃报纸前几版通常都是连篇累牍的道德说教,尤其以对“同性恋”的抨击文章为多,但是正文版面之后的收费广告栏里通常连着几版都是“男按摩师”广告,这些“男按摩师”到底提供什么服务的,报纸编辑和读者都心知肚明。

这种“伪善之罪”遭到了四面八方的抨击,最猛烈的批评者无疑是卡尔·克劳斯。如果说这位愤怒的批评家对维也纳人的抨击可以概括为,“你们脑袋里除了性还有没有点别的?”那么弗洛伊德以一种科学家的姿态、科学式的语言晦涩地宣布,“其实所有人脑袋里装的说到底都是性!”这就彻底颠覆了维也纳人的道德体系。但维也纳人除了去找弗洛伊德看病之外,在大部分场合都假装不了解弗洛伊德的观点,这种沉默给这位“精神分析学”的上帝带来了深刻的伤害。弗洛伊德抱怨说,唯一承认他学术地位的官方机构是维也纳税务局,他们写信给弗洛伊德说“为什么您已经举世知名了,申报的个人收入却这么少?”

面对伪善之恶的战斗在世纪初的维也纳是一场全面斗争,评论家要摧毁伪善,建筑师要摧毁装饰,而心理学家宣布人其实是欲望的奴隶、而不是理性的工具。

伪善之罪的盛行和对其的猛烈抨击,虽是世纪初欧洲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说到底它只是弥漫在整个中欧城市中上阶层的“性”焦虑的一种体现。这些争论的深层原因,就是所有这些争论的参与者们对性问题的不安。这种不安没有因为“伪善之罪”而在男性中间得以缓解,因为普鲁士刑法典第143条和德意志帝国刑法典第175条的相关规定,同性恋在世纪交替时并不属于道德犯罪,相反它属于刑事犯罪。

同性恋是一个上流社会男人能够最快捷有效的毁掉自己整个生活的方法之一。在这个时代,一个男人被证明为同性恋,在社会生活上基本就被判了死刑。1908年,奥伊伦堡丑闻让威廉二世和同性恋扯上了不清不楚的关系,几乎发展到威胁皇位的地步,丑闻的主角奥伊伦堡亲王再也没机会见到他的“小宝贝”威廉皇帝,但他幸运的活到了1921年。跟德皇这位亲密的朋友相比,1904年的柏林,一个奥地利留学生的死就显得无足轻重多了,他在一家咖啡馆点了一杯牛奶和一首歌,在音乐高潮时用这杯牛奶服氰化物自杀。如今,后者的死比名噪一时的奥伊伦堡丑闻要著名的多,自杀者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弟弟——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鲁道夫·维特根斯坦选择自杀的原因也是对同性恋丑闻的恐惧,他是维也纳的钢铁大王卡尔·维特根斯坦的儿子,一个典型的维也纳中产阶级。他的自杀没有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可见同性恋对中产阶级男性的威胁之深刻。而这种威胁本身,就成了世纪之交的中产阶级男性对同性恋的焦虑和恐惧的根源。

在这种恐惧和焦虑的推动下,这一时期的维也纳德语文学产生了对性问题偏执般的关注。这种关注不仅体现在文学中,也体现在作家的日记里。所有这些日记,以及相关的行动、其他人的评价(比如穆齐尔在战争期间就被长官认为是“色情狂”),事实上都是他们对同性恋恐惧的一种反应,在面临同性恋指控时的自辨证据。“色情狂”属于道德缺陷,而同性恋是刑事犯罪,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他们这种偏执的最好解释。

相比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不断寻欢作乐、但内心深处却被对同性恋的恐惧所折磨的男性,女性的处境要差的多。这一时期的布尔乔亚伦理真正约束住的实际上只有中上层的女性。畸形的婚姻观导致老夫少妻的情况非常普遍,而女性结婚之后就被看作生儿育女的工具,这项工作一旦完成就成了家里的摆设。虽然我们不能否认,有阿尔玛·辛德勒这样的女性人生赢家的存在,但更多的女性是被“中产阶级道德”束缚了。妻子在一个严厉的世纪末家庭里并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教育让她们几乎形成了完全顺从男权社会的观念。前边提到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母亲,在家庭里就受到钢铁大王的压制,即使丈夫死了也完全没有表现出人格的独立性。

当这些客观上处于被遗弃状态的女性,因为长期的性压抑而变得神经质、情绪化、精神抑郁、易怒甚至出现生理疾病时,二十世纪初的男性并不愿意从最显而易见的角度去理解她们的症状。相反人们从各自的角度去解释她们的异常,然后统称为“歇斯底里症”。当时的医学对歇斯底里症做出了各种解释,但都出于“伪善之罪”而不愿意把明摆着的理由拿出来说,人们只是拿出来做!医生只是采用“按摩疗法”来治疗歇斯底里症。当时这是一种公开的治疗手段,一般都是私下进行。人们用一切可以找到的借口来掩盖歇斯底里症的真相。

当女性的不正常状态愈演愈烈时,整个中欧社会都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期间最有趣的是三个人:

首先是1903年自杀的“天才”奥托·魏宁格。魏宁格认为并不存在绝对的男性和女性,只有男性性格和女性性格。他把被性欲支配的、情绪化的、非理性的性格视为女性性格;把理性的、创造性的性格视为男性性格。男人可以有女性性格,女人也可以有男性性格。他的观点在1902年著作《性与性格》出版后引起了轰动,但他实际上最引起轰动的是1903年在贝多芬逝世的房间里自杀。

相比只有23岁的魏宁格,弗洛伊德是一个正常的维也纳中产阶级,恋爱、结婚、生子,过着标准的中产阶级生活。所以,弗洛伊德在这个问题上比魏宁格要成熟客观的多。弗洛伊德认为,并不是只有女性、或者纯然女性性格的女性才是被性欲支配的,相反所有人无论男女都是被性欲支配的,从性欲得到满足、或者得不到满足当中形成了情绪,而情绪支配了人的行为。这种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活动都归结于情绪、非理性和无意识,甚至于直接归结于性欲的观点,比魏宁格更有颠覆性。在魏宁格看来,至少存在着一种理性的“男性性格”,而弗洛伊德则宣布根本没有什么理性的男性性格,所有人都被欲望支配。这就颠覆了整个道德观的基础,所以维也纳人选择假装没看见。

但在这个问题上见解最高明的,其实是画家克利姆特。克利姆特一辈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环城大道时期、分离派时期和金灿灿时期。第一个时期的克利姆特是一个典型的布尔乔亚,从主题到风格都是“环城大道风格”,而第三个时期的克利姆特被他发表的一系列充满哲学、思想色彩的作品引发的轩然大波吓坏,退回了手艺人的角色,转而以一副技巧高超的艺术家形象示人。但他跟魏宁格、弗洛伊德都不同,魏宁格从哲学角度、弗洛伊德从心理学角度所不断思考和讨论的性——对克利姆特来说,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虽然他一辈子没结婚,但死后维也纳法院替他认定的私生子就有十几个。

在克利姆特喜欢用绘画表达自己思想的年代,他的作品表现了在性关系里男性的苍白无力和女性无限的不可满足的欲望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所带给男性的恐惧和焦虑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克利姆特很像魏宁格。但克利姆特指出这种恐惧和焦虑感,以及男性对女性生殖能力的崇拜和嫉妒,构成了男性对理性的推崇和对创造执着追求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又很像弗洛伊德。只可惜,克利姆特是在包括维也纳大学天顶画在内的一系列公共绘画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也正因为如此让克利姆特成了弗洛伊德事业上的救星和贵人。

施尼茨勒和弗洛伊德今天被看作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但这两个人在有生之年不仅都是维也纳的名人,而且还互相欣赏,施尼茨勒被叫做文学界的弗洛伊德,而弗洛依德也公开宣称施尼茨勒是最能理解他的人。这两个人互相吹捧,互相开玩笑寻开心。

但这两个人又一直互相回避、避免见面。因为他们的共同点太多,很可能当他们发现对方没有选择自己的行业时都松了一口气。实际上最应该松一口气的是弗洛伊德教授。因为施尼茨勒并不是没有选择心理学,作为维也纳大学医学教授的儿子,一个从小就生活在维也纳中产阶级社会里的犹太人,施尼茨勒的职业道路是他父亲决定的——成为一个大夫,学的也是最热门的心理学。作为一个具备开业资格的心理医生,施尼茨勒的兴趣却主要在文学领域,可以看作是一个没有患上哮喘症的直男版普鲁斯特。大施尼茨勒六岁的弗洛依德则是一个凤凰男般的外省犹太人,他的家从莫拉维亚迁往维也纳,是一大家子人里成才的那个宝贝儿子,所以他可没有施尼茨勒那样的自由,他的职业就是心理学,所以兴趣也必须是心理学。

这两个人都敏锐的观察到了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也意识到了其他人拒绝直接回答的病根。施尼茨勒的作品里写的最多的就是性,女性因为被男人欺凌导致的精神崩溃和自杀,女性对丑闻的恐惧而精神崩溃,施尼茨勒用文学回答了“歇斯底里”问题的根源,那就是女性的从属地位和被遗弃状态,还有“伪善之罪”所造成的在性问题上的不平等。

而弗洛依德就没这么颠覆了,他是一个勤劳的开业医生,必须遵循医学领域的游戏规则,而科学领域对心理医生的最高荣誉,就是成为维也纳医科大学的教授,得到这个头衔才能算是成功。所以弗洛依德也不能直接说“歇斯底里的根源就是你们把老婆当家具”,也不能像人生赢家克利姆特那样直接指出性焦虑的根本。弗洛依德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迂回路线,宣称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都是性欲和对性欲的焦虑,所以他先树立了一个理论基础,然后再把歇斯底里的性根源,作为这个规律的必然结论推导出来,这样一来就显得温和多了。弗洛依德用精神分析方法成功治好了好几位上层阶级女病人,考虑其他医生用的是“按摩治疗”,而弗洛依德博士用的是心理咨询,我们必须承认弗洛依德确实有两下子。

弗洛依德博士因为治好了很多人的歇斯底里症,所以有了很多上层阶级的女病人作保护人,但他在维也纳的同行眼中依然是离经叛道或是江湖骗子,再或者是一个打扮成科学家的思想家,把弗洛伊德的成就归入思想或者哲学领域,而否定其科学地位。维也纳大学医学系从1897年开始就推荐弗洛伊德为医学教授,但是文化部在整整四年里不置可否,弗洛伊德为此一直愤愤不平。但事实上教育大臣是基于另一个理由不愿授予弗洛伊德教授职位,因为维也纳大学医学教授一直都是文化和教育部用来奖赏那些在公立医院里长期行医,因此收入受损的名医的一种补偿手段,而弗洛伊德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收入丰厚的开业医生,文化大臣并不愿意把有限的教授名额浪费在弗洛依德身上。但对于饱受争议的弗洛伊德,维也纳大学医学教授的职位是他得到官方认可的最好标志。所以,他又志在必得,于是1902年克利姆特拉了弗洛伊德一把。

1900年前后,随着克利姆特的第一幅天顶画《哲学》的公开展出,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就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78位维也纳大学的教授联名致信教育大臣抗议克利姆特的作品。教育大臣哈尔特男爵坚定的站在克利姆特一边,所以克利姆特不为所动,并在1901年和1903年分别展出了他为维也纳大学创作的另外两幅天顶画《医学》和《法学》。这两幅画引起了比《哲学》还要猛烈的批评,甚至连当时已经成为议会重要党派的基督教社会党的领袖、维也纳市长卡尔·鲁格也站出来批评克利姆特。面对如此强大的反对呼声,哈尔特男爵只能放弃自己支持克利姆特的强硬立场,转而把这个问题冷处理。但教育大臣不想因此损害和克利姆特的关系,所以想通过为即将开放的分离派美术馆捐献一副名画作为补偿。大臣当然不会自己出画钱,所以就需要有人帮忙。而弗洛伊德的女保护人慷慨表示可以帮大臣弄到画,条件是弗洛伊德必须成为教授。于是在1902年,当克利姆特即将从思想阵地缩回到画家的角色时,弗洛伊德激动地在日记上写到“法令通过了,弗洛伊德被任命为教授”。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创造者,但弗洛伊德的思想并不能脱离他的时代,而我们这个时代的研究者刚好往往忽略这一点,维特根斯坦被看作是剑桥学者群体中的一个特立独行者,一个罗素的“有点怪癖”的学生,而弗洛伊德则是一个横空出世的伟人。但如果我们把剑桥的维特根斯坦和流亡伦敦的弗洛伊德,放回他们形成自己思想和观点的舞台维也纳,那无论是他们的思想、还是他们的打扮,甚至弗洛伊德的胡子,就都不再是古怪和特立独行的了。

弗洛伊德在他的城市里登上历史舞台,他是焦虑不安的被歇斯底里和虚伪之罪所折磨的中欧中产阶级的一份子。他感受到了普遍的焦虑,观察到了导致焦虑的问题,并从自己的学术领域里,以自己的方式回应了整个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这个回答就是精神分析学说的起点。而如果我们能够把目光放回到弗洛伊德生活过的那个社会里去,就会看到包括弗洛伊德、卡尔·克劳斯、施尼茨勒、克利姆特、魏宁格甚至阿道夫·路斯等等一系列维也纳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对社会伦理和虚伪之罪的愤怒和抨击,以及他们对性本身的焦虑和思考。这样我们就能看到一个活着的弗洛伊德,而不是作为神灵的弗洛伊德。而厄内斯特·琼斯的这本书就是我们和维也纳的弗洛伊德之间的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山巷街19号的那个维也纳人弗洛伊德教授。

奥地利哲学家奥托·魏宁格30则经典语录



奥托·魏宁格,奥地利哲学家。1903年,二十三岁的他出版了《性与性格》,这本书日后给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然而,就在此时,他不可思议地举枪自杀。

1、许多没有子女的婚姻都是没有爱情的婚姻。

2、快乐本身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惟有当追求快乐的渴望战胜了追求自身价值的渴望时,快乐才会使人堕落。

3、越是伟大,他就会越是无情,因为他要忠实于自己,这种情况当然是真的;而这样一来,他就往往会使他在日常生活里接触到的人们失望,那些人无法企及他的高翔,所以就想把雄鹰束缚在地面上。

4、男性的欲望是周期性的,女性的欲望是持续性的。

5、恋爱中的男人爱的只是他的自我。爱他渴望成为的那一切,他应当成为的那一切,也就是他最真实、最深刻、可被认知的本性,它摆脱了一切羁绊和必然限制,摆脱了人世间一切污点。他把自己的理想,即一种具备绝对价值的存在的理想,一种无法在自身找到的理想,投射到了另一个人身上。

6、人不可能进行纯逻辑的思考,纯逻辑的思考应当是神的一种特征。

7、女人并不希望自己被看作主动的行为者。她需要一直彻底保持纯粹的被动状态——这才是她的女性素质。她需要在别人的意志下感觉到自己。

8、对所爱的女人,男人的真正心理总是一种漠不关心。男人在爱女人的那一刻并不理解她,也不想去理解她,尽管理解是人类结合的唯一道德基础。人无法去爱一个被他完全理解的人,因为他若完全理解了一个人,就必定会看清对方的不完美之处,那是人类个体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

9、男人的天然气质中有一种对严肃的重大事物的尊重感,而正是那些事物使他受到了别人的尊重。

10、自称懂得女人的男人,其本人就与女人非常相似。与男人气的男人相比,女人气的男人往往更懂得怎样对待女人。

11、能够吸引其他女人或被其他女人吸引的女人,其本身就是半个男人。

12、一个人自身的重要性,恰恰相当于他对一切事物的重视程度。

13、一切美都是一种不断更新的努力,它力求尽量体现价值的最高形式,其中包含着一种令人极为满足的因素。面对美的时候,一切欲望、一切自我 探索 全都会消失。

14、伟大人物对自己最讲道德,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他不允许将异己的观点强加给自己,因为它们会大大地模糊他对自我的判断。

15、任何处于自由与奴役之间的过渡阶段的人都不会幸福。

16、女人气就是软弱,而软弱正是女人借以支配男人的手段,而“男人是容易被考察的”,女人却并不泄露自己的秘密。

17、伟大的艺术家们虽然已经看到了母爱的盲目性,却宁愿对此保持沉默。

18、男人的真正本性是他永远不会被教育所改变;相反,外部的影响却能教会女人压抑其自我的最典型特征,即她对性的真正价值的认识。

19、天才者的成就是永恒的,时间无法改变它。天才通过其作品确定了自己在地球上的不朽,因而三重地超越了时间。他融会一切的悟性和记忆,完全防止了其经验化为乌有,而他的经验中逝去的每个瞬间都能够永远存留。天才者的诞生不依赖时代,天才者的作品永远不会死亡。

20、连续性的记忆可以征服时间,甚至是形成时间观念的必要条件。

21、逻辑却是最高的标准,人可以用逻辑去检验自己的和他人的心理意念。两个人讨论任何事情的时候,其目的是得到概念,而不是概念的各种个别表述。

22、天才者最痛苦,因为他能感受到每个人的痛苦;不过,他最痛苦却正是由于他理解了他人

23、他便能够在两种生命中作出选择:一种生命会随着死亡而消失;而对另一种生命来说,死亡只不过是一个跳板。追求这种完美的、无时限的存在,这是男人内心最深处的意志,其中充满了对不朽的渴望。

24、觊觎权力者,其意志必定会受到限制。

25、记忆失效是生活中一切谬误之源。因此,逻辑学和伦理学都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这两个学科都研究如何促进真理,并且都服务于探求真理。

26、惟有能曲解事实的人才能撒谎,尽管这些人也可能具备高级的知识和意识。

27、幸福是一种完美的顶点,男人从不会产生这种感觉。但有些女人却以为自己是完美的。

28、对一个人表示不敬,其做法是不理睬他,而向一个人表示尊重,其做法就是和他友好相处。

29、人本身就是整体,所以不同于局部,而局部要依靠其他局部才能存在。

30、任何人都无法理自己,因为要理解自己,主体的认识活动和意志活动就必须成为主体的对象。


以上就是关于魏宁格 性与性格,奥托的名言的全部内容,以及魏宁格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发表评论